人教版 小学语三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十要素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
教材分析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教学目标1、会认20个字,会写34个字。正确读写两篇精读课文中30组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2、积累好词佳句。 学情分析 1、经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汉字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大部分学生有自主识字的能力,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但遗忘较快,形近字、同音字错误较多,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朗读的形式,如:自由读、感情朗读、分角色读等,初步达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初步学会略读、默读等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把握各段的主要内容,并加强读书积累的指导。
3、能用普通话和他人交流,并逐步形成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有主动交际的欲望,但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待于加强,本单元要学习讲述秋天里的趣事,语言要生动,内容较为具体。 课时安排 5.教学
内容 (1)教材简析和教学重、难点
教材简析: 本课两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背诵并默写诗文。教学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2)课堂练习设计: 1.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2.理解词语 萧萧: 挑: 促织: 篱落:教学反思: 6. 学情
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其中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比较稳定,但部分学生上课倾听的习惯不好,小动作多,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动脑筋,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积极思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会运用注释进行学习理解,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学懂诗意,更要让学生体味诗中的意境。 7. 教学
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谁能把这首诗背一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思念故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叶绍翁的诗,这首诗也是表达思念故乡的。诗人叶绍翁独自一个人离开家乡,来到外面,在一个晚上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夜书所见)
现在我们读一读题目,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2遍。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4、师: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6、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7、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
(萧萧)结合注释解词。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诗句)
(2)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自读,指名读。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知”字是什么意思呢?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4)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5)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四、深入朗读,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