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一政史地]地理说课 第四节海陆变迁.ppt

发布:2018-03-03约2.59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 海陆变迁(一)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可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地表形态 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及其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示意图学会演示、模拟等,提高学生地理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处于不停运动和变化之中”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内力和外力的表现形式是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是本节学习中的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增强其好奇心,提高其求知欲。 探究教学法: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用教学媒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多媒体与手写板书、徒手绘图相结合 四、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 加强对比分析,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展示珠峰图片,创设情境并导入新课。 2、提出探究问题:攀登世界之巅珠峰时在峰顶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什么问题? 潜海时,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古森林 古河道 3、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自主学习。) 4、师生共同总结。(地球自诞生以来,凤云变幻,历经仓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 5、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做书页受挤压变形的实验。(目的: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并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得出地形的变化是受到力的作用,由此引出内力和外力的作用。 学生思考:地壳运动与火山、地震有何不同?(目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6、学生讨论: 有人把地球内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塑造者,把地球外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塑师,这是为什么? 7、课堂小结(学生小结,老师补充) 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中,这种运动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则使地表日趋平坦。内力塑造出了高山高原等,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等,外力塑造出了平原等地形,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南美洲的亚玛孙平原等。 8、学生活动: 用纸将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的轮廓描出,并用剪刀剪下来,(剪刀课前准备) 将南美大陆东海岸与非洲大陆西海岸拼在一起,看一看拼合处是否基本吻合。 如果吻合,请认真思考并探究其原因。 提问学生:你自己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再由此导入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9、讲解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10、展示大陆漂移的证据。 魏格纳提出的三方面的证据: 第一、大西洋西岸的许多生物有亲缘关 系; 第二,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也相吻合; 第三,在古气候方面,两极地区有热带沙漠的征兆,而且在赤道森林中找到了冰盖。 (目的:向学生说明,即便是科学假设,也需要严密的证据,以使学生养成求根刨源的学习习惯) 11、课件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 12、课堂小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地磁学,深海探测和大地精密测量都有力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也表明:大西洋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扩展。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在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 13、课堂总结。 14、课堂反馈。 地表形态不断变化是 作用和 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包括 、 、 ,外力作用包括 、 、 、 等。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 德国科学家 提出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