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阶段检测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阶段检测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山地中,垂直方向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
A.秦岭 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 D.阿巴拉契亚山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影响自然带数目多少的因素包括纬度和海拔,即热量变化幅度越大,自然带数目就越多,喜马拉雅山纬度最低,海拔最高,所以自然带类型最多。
焉耆马是我国古代西域名马,体型较小,善奔跑,耐力好,这些特征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海拔2 800米处高山盆地,此盆地由三个“U”形谷组成。下图为“我国天山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有关天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为北坡,B为背风坡
B.A坡植被比B坡的更为茂盛
C.L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D.可找到冰川运动痕迹
3.焉耆马的特征形成原因与下列哪个因素关系最小( )
A.冰雪融水提供优质水源 B.平坦地形提供奔跑场所
C.多样植被营养丰富 D.高寒缺氧提高耐力
答案 2.D 3.A
解析 第2题,由图可知A坡雪线高于B坡,雪线以下同一自然带A坡高于B坡,则可推知A坡既是阳坡又是背风坡,B坡既是阴坡又是迎风坡,故A坡为南坡,B坡为北坡。B坡的自然带数量多于A坡,故B坡植被更为茂盛。L自然带介于山地草甸带和山地草原带之间,且海拔较高,又是阴坡,光照不足,气温低,植被以针叶林为主。该山顶部有高山冰雪带,海拔2 800米处有“U”形谷分布,故可以找到冰川运动痕迹。第3题,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海拔2 800米处高山盆地,海拔高,高寒缺氧的环境提高了焉耆马的耐力;盆地地形,盆地内部平坦开阔,有利于形成其善奔跑的特点;多样植被为其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气候干旱降水少,形成了其较小的体型特征。
(2016·浙江平湖模拟)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所示,中心事象(甲)是指( )
A.森林破坏 B.气候变化
C.人口数量增多 D.冰雪覆盖扩大
5.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答案 4.A 5.C
解析 第4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调节地表径流等作用。森林的破坏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第5题,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为“哈萨克族牧民转场放牧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该山地牧民有季节转场放牧的传统,其影响因素是( )
A.水热 B.光照 C.风向 D.水源
7.转场放牧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中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空间性 D.综合性
答案 6.A 7.B
解析 第6题,据图示信息可知,地形因素是造成该山地牧民季节转场放牧的原因,不同海拔处水热条件不同。第7题,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包括整体性、差异性特征,本题的转场放牧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特征。
自然界中的碳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碳循环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地域性 B.差异性
C.无序性 D.整体性
9.人类影响大气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8.D 9.B
解析 本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8题,由图可知,碳循环过程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实现迁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D正确。第9题,读图可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将岩石圈中的碳释放到大气中,使大气圈中的碳元素(CO2)增加,故选B。
(2016·浙江富阳质检)“渝新欧”是重庆至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道。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国际铁路大通道沿线①②③④对应的地带性自然带,正确的是( )
A.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②——亚寒带针叶林带
C.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1.图中国际铁路大通道经过的自然带主要体现了( )
A.以水分为基础的分异规律
B.以热量为基础的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 10.A 11.A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的经过的地点分析所在地的气候,得出所对应的自然带。①在德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A正确;②在哈萨克斯坦,是在中亚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草原带和荒漠带,故B不符合题意;③是新疆的乌鲁木齐,是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故C不符合题意;④是重庆,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