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安全管理.doc

发布:2018-01-27约3.8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安全管理 蔡敏 唐莉莉 陈巧凤(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223800)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084-02   胰岛素泵(CSII)是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一种方法。胰岛素泵能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平稳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延缓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尤其可减少或避免难以处理的血糖波动幅度大的、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发生。减少患者多次皮下注射的痛苦,减少胰岛素用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最先进的治疗方法[1]。如果管理不善,患者会出现注射部位的红肿、出血、针头脱出、过敏、软管扭曲、等安全隐患,从而也会降低病人使用该方法治疗的依从性。我院自2012年01月至12月共为12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通过系统的护理及安全管理,不仅收到了良好治疗效果,且大大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安全隐患。 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安全管理   1.1科室基础管理:   我科共有十台胰岛素泵,先后设计了胰岛素泵使用登记表,每个泵都有编号,记录带泵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安装时间、安装人员、每天检查者、检查时间、撤泵时间等。使用胰岛素泵患者的血糖监测值、基础量、三餐前大剂量及追加量均使用专用记录表,便于关注带泵患者的血糖情况和医生查房,胰岛素泵的管理流程及使用注意事项均发给使用泵的患者,便于他们了解胰岛素泵管理流程,了解胰岛素泵基础率调整和更换导管记录内容,让医生、护士和患者一起,共同加强对胰岛素泵的管理。从泵的安装、查看电量、剩余药量、基础率、餐前大剂量记录、报警记录、注射部位情况、卸泵都有详细记录,从起始质量控制开始,到终末的拔管,中间环节到终末质量都有管理控制及严格的交接班[2]。   1.2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集中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培训,熟练掌握操作方法,掌握常见故障表现及处理措施。将胰岛素泵操作使用流程纳入科室护理人员技术操作考核项目,定期进行考核,做到人人过关。   2 置泵前培训   每位病人带泵前均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胰岛素泵知识教育,介绍胰岛素泵治疗的优点:   2.1更有利于血糖控制:平稳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胰岛素泵可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灵活地调整餐前大剂量及基础输注量,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和黎明现象,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从而有利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2.2更少的体重增加:胰岛素泵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避免过大剂量使用胰岛素导致的体重增加。   2.3明显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胰岛素泵可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从而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胰岛素泵还可以灵活调整运动期间的基础量,减少因运动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而引起的低血糖风险。   2.4减少胰岛素吸收的变异:多次皮下注射治疗往往需要采用中长效胰岛素制剂,而该类制剂在同一个体上吸收率的差异,可导致血糖波动。而胰岛素泵使用速效或短效胰岛素,吸收较中长效胰岛素稳定;多次皮下注射治疗,注射部位易产生硬结,局部脂肪萎缩,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和疗效。而胰岛素泵使用者,输注部位基本固定,避免了胰岛素在不同部位吸收的差异,胰岛素泵注射时胰岛素用量较多次皮下注射时胰岛素用量明显减低。   2.5加强糖尿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由于胰岛素泵治疗达到良好血糖控制的时间相对较短,从而缩短了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时间,手术后禁食期间只给基础输注量,既有利于控制高血糖,又减少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促进了手术后机体的恢复[3]。   2.6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胰岛素泵的使用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增加糖尿病患者进食、运动的自由度,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管理能力,减轻糖尿病患者心理负担。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方便、灵活且最有效的胰岛素治疗方法。总之使用胰岛素泵进行糖尿病治疗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易行,可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3 置泵后的护理及管理   3.1血糖的监测:置泵后每日监测血糖至少7次,监测的时间为三餐前30min,三餐后2小时,夜间0点或3点。置泵期间严密观察低血糖反应,尤其是置泵后3-5天为胰岛素剂量调节期,容易发生低血糖。血糖控制不佳者还可通过动态血糖监测(CGM)更详细的了解血糖波动的情况和指导胰岛素泵治疗方案的调整。向患者讲解低血糖的常见症状(心慌、出汗、乏力、手抖、饥饿感、头晕等)及如何处理低血糖,126例患者中仅有12例出现过低血糖,并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而很快纠正。   3.2胰岛素泵的管理:严格交接班,加强巡视,每日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