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一章 环境监测.ppt

发布:2017-06-01约1.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性质和原则 三、环境监测的发展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1.检验和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2.判断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 3.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 4.研究扩散模式 5.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第十一章 环境监测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1.研究性监测(或科研检测) 2.监视性监测(或例行监测) 3.特定目的监测(或特例检测) (三)环境监测的原则 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污染物的特征性质,选择那些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 ②对确定监测的污染物,必须有可靠的测试手段和有效的分析方法。 ③对监测的数据能够作出正确地解释和判断。 优先监测的原则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一、环境污染与时间、空间、含量的关系 (一)污染物的时间分布 (二)污染物的空间分布 (三)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二、污染物的综合效应评价 (一)传统毒理学评价 (二)生态毒理学评价 三、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是与社会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因素有关的问题。 四、环境监测的特征 第二节 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征 一、常用环境监测方法 1.成分分析 2.结构分析 3.生物指示分析与酶法分析 二、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向 1.痕量和超痕量技术的研究 2.污染物的状态与价态分析的研究 3.分析技术联用 4.遥测技术的应用 5.分析方法标准化 6.连续自动监测的研究 第三节 环境监测方法 第四节 环境优先污染物及优先监测 1.选择监测对象一般要考虑的原则是: (1)根据污染物的程度,选择毒性大、扩散范围广、危害严重的污染物。 (2)已有可靠的分析方法,并能保证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2.符合上述原则的监测对象,在不能同时进行监测时,需按下列原则进行优先监测。 (1)污染影响范围大的优先。 (2)污染问题严重的优先。 (3)样品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优先。 一、采样的质量控制 二、样品运送和贮存中的质量保证 三、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控制 (一)分析方法 (二)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1.测定精确度和准确度 2.质量控制图 (三)实验室外质量控制 四、报告数据的质量控制 第五节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