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教学第十一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河口生态系统 河口区是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岸海湾。是地球上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过渡带。 生境特征 盐度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 温度变化较开阔海区和相邻的近岸区大。 河口底质富含有机质,是河口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河口的波浪作用和水流相对平稳。 河口水中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其混浊度较高。 生物群落 生物种类组成较贫乏。广盐性、广温性和耐低氧性是河口生物的重要生态特征。 河口区的生物组成主要有三种成分:①海洋动物,来自海洋入侵种类 主要的 ;②半咸水动物,是已适应于低盐条件的特有种类:②淡水动物,由广盐性淡水生物移入 少数 。 种类多样性较低,而某些种群的丰度却很大。 人类活动对河口区环境的影响 河口区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区,是一些经济海产品 如牡蛎、虾、蟹和大型海藻等 的养殖基地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等 * 第十章 水域生态系统 第十章 水域生态系统 河流 湖泊 地表水域 冰川:“天然固体水库” 沼泽湿地:重要的生物资源的栖息地 水域 海洋水域 静水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流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河口区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沿岸浅海区生态系统 沿岸上升流区生态系统 大洋区生态系统 中国湿地 近海及海岸湿地 河流湿地 湖泊湿地 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 库塘等人工湿地 第一节 湿地生态系统 概述 湿地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公约,1971) 全球湿地的面积为7x106~9x106km2,约占地球表面的4%—6%。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各异。除了南极洲外,每个洲均有湿地的分布。 我国湿地的主要类型有:①海岸湿地(包括浅海水域、珊瑚礁、河口、三角洲、盐水湖、咸淡水湖、红树林、盐沼、咸淡水沼泽、泥滩等;②湖泊湿地;③河流湿地;④沼泽湿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本沼泽、藓类沼泽、泥炭沼泽均有分布:⑤人工湿地,如稻田、水库等,其中稻田是最主要的人工湿地,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类湿地,其面积达3.9x107hm2。 湿地的主要特点 湿地水文条件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发育和维持的首要环境因子,是湿地类型和湿地过程的控制者。(包括水的输入、输出、水位、水流、淹水持续期和淹水频率等) 湿地土壤是湿地的另一主要特征,通常称为水成土,即在淹水或水饱和条件下形成的无氧条件的土壤。湿地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矿质化作用受到缺氧的制约,动植物残体不易分解,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很高。 湿地生物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机制。湿池植物通过形成通气组织,发育特殊器官如不定根、延长的茎、皮孔、呼吸根等,增加气流输导压力,以特殊的生理变化如无氧呼吸和苹果酸生产途径等适应策略应对缺氧环境。湿地动物也以两栖类和涉禽占优势。涉禽具有长嘴、长颈、长腿,以适应湿地的生态环境。 湿地的初级生产和物质循环 湿地生态系统能流过程的特点是植物残株不能完全分解,一部分在厌氧条件下以半分解形式转化为泥炭,将能量储存在地下。 沼泽类型不同,生产量也不同。盐沼生态系统是全球初级生产力最高者之一,净生产达到8kg/ m2·a ,其中地上部分94~3700kg/ m2·a ,地下部分220~6200 8kg/ m2·a 。草丛沼泽中以芦苇的生产量较高。中国新疆博斯腾湖的芦苇高达3—5m,生产量达3.3—15t / hm2·a , 而辽宁盘锦沼泽芦苇生产量为2.25—11t / hm2·a ,而苔草沼泽生产量为15.86t / hm2·a 。 湿地的初级生产和物质循环 湿地的周期性水渍特征,产生了间歇性厌氧和好氧环境,使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复杂多变。同时湿地中大量水分的快速输人与输出,带动了物质和能量在区域范围内的迁移和分配。 由于反硝化作用强度很高,氮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始终是个主要的限制因子。 湿地生态系统中硫的转化过程也颇为特殊和复杂。 湿地的主要服务功益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气候和水文调节功能 净化功能 吸纳水中的营养物; 降解有机物; 是许多粮食植物的重要生境 是科研、教育、旅游等的重要基地 湿地的开发状况 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严重,湿地是属于生态系统中受威胁最严重的系统之一,面积丧失严重。据估计,全球湿地已经损失了50%,尤其在欧洲和居住全球70%以上人口的海岸带,湿地损失率极高。美国大陆原有湿地0.87亿hm2。现剩下不到一半。泰国在1961年至1979年丧失30%的红树林湿地,菲律宾近100年已有超过一半的红树林被毁灭。 湿地的环境问题 面积锐减:农用地开垦、改变用途、城市开发占用等; 水资源过渡开采,导致水质碱化、面积萎缩; 生物多样性受损; 污染加剧:富营养化加剧; 如何保护?如何利用? 湿地的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