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放飞蜻蜓 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1-10-13约2.4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放飞蜻蜓 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篇课文,去倾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孩子们的对话(齐读课题:21放飞蜻蜓)。 现在,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师:同学们,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眼中,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反复朗读,交流感悟 自学提示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10自然段,边读边想:陶行知先生和孩子们谈了和蜻蜓有关的哪些知识? 时间:3分钟 师:孩子们,行动起来吧! 分享感受并反复朗读: 师:从你们自信的笑容中,老师猜到你们一定已经找到自己的答案,快来说说,陶先生和孩子们先谈了什么问题? 生:吃什么(板书:食物)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他们在谈蜻蜓吃什么呀?(2-6自然段)。蜻蜓吃什么?(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谁来读一读他们的第一次对话。 师:你们读的可真好,听着你们的声音,老师好像看见了一群可爱的孩子正在和一位慈爱的老人交谈呢!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蜻蜓吃的虫子都是害虫,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陶行知有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呢?(没有)他是怎么说的呢?谁来读读陶行知的话。 出示: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指名多人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当堂训练: 意思不变,转换成陈述句。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指名回答) 师:谁想把这两句话来读一读(指名读),你读的可真好!我们一起像她这样读一读这两句话吧! 2、陶行知和孩子们接着谈了蜻蜓的什么呢?(尾巴) 师:谁来读一读陶行知谈蜻蜓尾巴的句子。 出示:你们看,它的尾巴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师:它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和功能呢?想不想赞美这奇特的尾巴,指名读。老师从你的朗读中, 听到你内心对蜻蜓尾巴的好奇。 师:我们一起做知识丰富的陶行知,赞赞蜻蜓这奇特的尾巴。齐读有关尾巴的一段话。 3、陶行知还跟孩子们谈了蜻蜓的什么呀?(眼睛)那请你读读有关眼睛的句子。 出示: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师:你的声音很特别,读得也很好。谁能像他这样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蜻蜓的眼睛有什么特点呢?(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 出示图片解说:同学们,看,这就是蜻蜓的眼睛,多大呀,大半个头都被眼睛占据了,这么大的眼睛有多少小眼睛组成啊?数数看,数也数不清,所以陶行知用了一个词――成千上万。 师: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这样的眼睛有什么独特的作用呢?(看得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师:我们来赞一赞捕虫能手的眼睛,齐读 师:这么多知识,都是谁告诉孩子们的呀?――陶行知,可见,陶行知知识真丰富啊。 自学提示二: 同学们,再快速默读2-10自然段,你从哪里读出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用“――”画出相关词语或句子。提示:注意陶行知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时间:3分钟 师:同学们,动起来吧! 分享感受,反复朗读 1、师:谁找到了?请你读读。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和蔼可亲的陶行知) 2、师:谁找到了?请你读读。能说说你的感受吗?(陶行知很爱护这种蜻蜓) 是啊,多爱护小动物啊,生怕蜻蜓遭到了一点儿伤害,真是小心翼翼啊。我们一起读。 3、师:能读出一位怎样的陶行知?谁还找到了?请你读读。谈谈你的感受。(关爱孩子) 师:多么关心孩子啊,处处为孩子着想的陶先生啊。 师:听着陶行知的讲解,孩子们都入神了。 这时,出示: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 “把他放了,好不好?”(尊重孩子) 齐读出示: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师:同学们,孩子们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放飞蜻蜓啊?(蜻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