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导学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6、三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重点难点
1、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法指导
抓住事件感知人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一、【自主学习、目标导学】(2+10)
(一)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景、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
1.作者
郦道元的出生年月,史书缺乏记载,据后人推算,可能生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或是延兴二年(公元472年)。是我国北魏一位卓越的地理学家。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者——《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传下来只有《水经注》一种。
2、字词梳理
(1)、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阙( quē ) 叠嶂( zhàng ) 曦( xī)月 襄(xiāng )陵 沿溯( sù) 素湍( tuān ) 绝巘( yǎn ) 飞漱(shù ) 长啸(xiào ) 属( zhǔ)引 哀转( zhuǎn )
(2)、再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的意思,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给下列句子用斜横线划分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自( 在 )三峡七百里中 自( 假如 )非亭午( 正午 )夜分( 半夜 ) 不见曦(太阳)月 至于夏水襄( 上 )陵
沿( 顺流而下 )溯( 逆流而上 )阻绝
或( 有时 )王命急宣
清荣( 水清,树荣 )峻茂
哀转( 悲哀婉转 )久绝
属( 接连 )引( 延长 )凄异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通“缺”,中断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 )( 快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消失 )
(4)、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动词作名词用,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③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 ④晴初霜旦。名词作动词用,下霜。
(5)、翻译全文,(用一篇本子纸翻译附在后面)
3、文体知识
此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
过渡语:
整体感知文章,是把握文章脉络、梳理文章结构、扣准文章主旨的关键。下面让我们随着下面这个结构图,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感受其画面美。
4、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
山 : 两岸连山、遮天蔽日
水:
夏水:水涨湍急,交通阻断
春冬之水: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秋水: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主旨概括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的 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合作探究、精讲释疑】(8+10)
过渡语:美丽的三峡,作者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就描绘得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