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一发动机的性能.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汽车发动机原理;1. 1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实际循环
1、进气过程: 0~1
2、压缩过程: 1~2
3、燃烧过程: 2~4
4、膨胀过程: 4~5
5、排气过程: 5~0;实际循环简化;1.1.1 发动机理论循环的基本假定;1、混合加热循环(萨巴德循环)——高速柴油机循环 ;2、定容加热循环(奥托循环)——汽油机循环;3、定压加热循环(狄塞尔循环)——高增压和低速大型柴油机循环 ;1.1.3 基本发动机理论循环分析; 2、热效率;利用循环特性参数,得 ;(2)定容加热循环( );(3)定压加热循环( ); 3、热效率分析;(2) ? (其他参数不变);(3) ? (其他参数不变);4、循环平均压力;定容加热循环平均压力;(1)进气终了压力 pa 提高, pt增加;
?t 提高, pt 增加;
凡是使 ?t 提高的因素,也都会增加 pt。 ;(4) ? (其他参数不变); 5、三种基本循环的比较;1. 2 发动机的实际循环;1. 2. 3 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1. 汽油机的实际循环;2. 柴油机的实际循环;1.实际工质的影响Wk
理论循环假定工质比热容是定值。燃烧后生成CO2\H20等气体. -比热容增大,循环的最高温度降低.泄漏使工质数量减少.
2.换气损失Wr
换气时消耗的功成为换气损失.其中应工质流动是需要克服进\排气系统阻力所消耗的功,称为泵气损失.;3.燃烧损失WZ
1)实际循环中燃料燃烧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喷油或点火在上止点前,并且燃烧还会延续到膨胀行程.由此形成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 2)实际循环中会有部分燃料由于缺氧产生不完全燃烧损失.
3)在高温下部分燃烧产物分解而吸热,即 ;4 传热损失Wb
实际循环中,气缸壁(包括气缸套\气缸盖\活塞环\气门\喷油器等)和工质的热交换,造成损失.
5 缸内流动损失损失;1. 3 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 于是指示功W i (KJ) 可以表示为;指示功率P i: 发动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指示功;1.3.3 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二者有关系式;4 发动机有效性能指标;2. 有效扭矩 Ttq(N.m);3. 平均有效压力 pme;4. 转速 n 和活塞平均速度 Cm;Cm大,则活塞组的热负荷和曲柄连杆机构的惯性力均增大,磨损加剧,寿命下降。一般汽油机不超过18M/S,柴油机不超过13m/s。
为提高转速又不使Cm过大,可以减小行程S,即对于高速发动机,在结构上采用较小的行程缸径比(S/D)值。
当S/D1时,常称为短行程。;1. 4. 2 发动机经济性能指标;2. 有效燃料消耗率 be (有效比油耗);1. 4. 3 发动机强化性能指标;2. 比质量 me;3. 强化系数 pmeCm;1. 5 发动机的机械损失;发动机机械损失的构成; 由此可见,发动机机械损失最主要构成部分是摩擦损失。而在摩擦损失中,活塞、活塞环与气缸壁面的摩擦以及曲柄连杆机构的摩擦几乎构成全部的摩擦损失。
活塞、活塞环与气缸壁面的摩擦占摩擦损失的70%,曲柄连杆机构的摩擦占摩擦损失的25%,两者之和达到95% 。;1. 5. 1 发动机的机械损失;4. 三者关系;1. 5. 2 机械效率;1. 5. 3 发动机机械效率的测定;1、示功图法
精确的机械效率测试方法是示功图法,
在确定的工况下,通过测量出所有气缸的大量示功图,加以统计平均处理,得出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平均示功图,并通过计算,获得发动机平均指示功率Pi ,与此时测出的有效功率Pe 之差即为机械损失功率Pm。
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机型。;2. 倒拖法;2. 灭缸法;由于;4. 油耗线法; B – pme 关系曲线的靠近坐标原点部分近似为直线,将这部分曲线按直线延伸,直至与横坐标相交,则交点 Q 的横坐标即为平均机械损失压力 pmm。; 从中得到;1. 6 发动机的热平衡;发动机的热平衡即燃料热量的分配。;热平衡常以燃料总热的百分数表示,即;形 式;提高发动机性能的途径:;第一章重点内容;再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