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教学设计推荐.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教学设计推荐 《我喜欢》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袁鹰的作品,这是一篇记事散文。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界和人世的态度和看法,即“枫叶如丹,显示着持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幼稚,真正的美。”红红的枫叶,显示着它生命力的持久;经霜的枫叶,比初春的红花还鲜艳。经历了寒冷的考验,枫叶才变红了,幼稚了,达到了真正美的境界。自然界(枫叶)如此,人生如此,人生亦然。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干变得幼稚。而幼稚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从结构上来说,文章前后呼应,十分严谨。开头局部由远到近,由浅和深,“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枫叶的有关回忆;结尾两段议论、抒情,既呼应了题目,又深化了题旨。 联想丰富、虚实结合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作者由春联想到希望、青春、生命,由秋联想到幼稚、收获,由枫树联想到“一位凄苦的老人”,由澳大利亚的红叶联想到北京香山的红叶、南京栖霞山的红叶,由此和彼,此伏彼起,由实和虚,虚实相生,为我们编织与展现了一个既富有诗情画意,又蕴涵着生命哲理的艺术境界。全文将描写景物与抒发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对自然与人生的双向思辨。 文章语言生动,叙议结合。第一局部边叙边议;第二局部以叙为主,先叙后议。能很好地抓住景物和事件的特点,恰当地揭示了景与事中蕴涵的哲理。另外,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使得文章语言整齐之中又有多样变化,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生字、词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散文这种体裁,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这篇课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作者对自然界和人世的热爱,包蕴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所限,对此,可能不易理解。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同时,抓住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学生多问,多交流,老师和时点拨引导,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本篇文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爱考虑,爱提问题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 心旷神怡 、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和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包括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幼稚的美,是真正的美”。 教具准备 有关枫叶的课件;优美的古筝磁带;带有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枫叶的课件)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指名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图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谈自身的看法,让学生对枫叶有个全面的认识。]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诵)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诗人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古诗,进一步让学生对枫叶有所了解,为学习文章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难词。(重点理解:至理名言 心旷神怡 绚烂 静憩等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为后面学习文章做好充沛的准备。] 2.再读课文。考虑:这篇课文分为几局部? (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两局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结构,对课文有个初步的认识。] 3.默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先自身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难解决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2)“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幼稚,真正的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用心读书的习惯,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局部。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局部,学生边听音乐边考虑:一年四季中,自身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师配乐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散文的优美意境;让学生说说喜欢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