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化学双电层.doc

发布:2017-08-21约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章 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质 PAGE 2.6 有机分子在电极/溶液界面的吸附 当向溶液中加入有机表面活性物质后,测量该溶液中的曲线和曲线,将会发现:二曲线均有显著变化。说明有机物的吸附会改变电极表面状态及界面结构、性质等。因此它也必将对电极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有必要研究。 在含有不同浓度t-C5H11OH的1N NaCl溶液中测得的电毛细曲线 醇的浓度(N)分别为: 1-0;2-0.01;3-0.05;4-0.1;5-0.2;6-0.4 2.6.1 有机物对界面性质的影响 1. 电毛细曲线 1)在附近,,出现一平缓段(平台);远离,有机物的影响消失,与没有有机物的曲线重合。 2)有机物的引入使变得不明显了,实际上有正移的倾向。 3)加入的有机物浓度越大,越多,即,,的电位范围也越广(但应有一浓度极限值,当有机物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界面张力不再下降,达到了饱和覆盖)。 微分电容曲线 1)在附近,,且出现与无关的平台,与无机离子吸附不同。 有机表面活性物质对微分电容曲线的影响 1-未加入活性物质;2-达到饱和吸附;3-未达到饱和吸附 2)偏离时,即 (),出现两个峰值;,恢复原状,与没有有机物时相同,二峰对应的称为吸、脱附。 3),(附近),且吸附的范围增大,峰值变大(与曲线一致),但并非总有,,有一极限值。后面将要讲,当有机物在表面到达饱和覆盖时,的下降达到极限值。 那么,如何解释曲线中出现的平台以及峰值呢?再有,能否利用曲线求有机物在表面的吸附量呢?茀鲁姆金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来介绍一下。 2.6.2弗鲁姆金的吸附假说 所谓假说,就是说该理论没有严格的热力学依据,但可以解释实验现象。我们就看一看这个假说的内容以及它是如何解释实验现象的。 在一个电极表面上,一定量的有机物分子发生了吸附,那么就将有部分表面被活性分子所覆盖。表面的其它部位则如同溶液中没有有机物一样,未被覆盖。盖了多少,这里就有一个覆盖度的概念(),为分数或小数,。 未覆盖:; 完全覆盖:(饱和覆盖); 部分覆盖:。 如果覆盖度为,意味着:被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分数为。,,未覆盖的面积则为总面积的()倍。假设覆盖度不同的电极,其表面荷电量也不同,即不同(因会改变表面状态及电位分布,故不同是可能的),则对于覆盖度为的一个表面(电荷密度为),认为其覆盖部分和未覆盖部分是彼此无关的,故可将其等效为完全覆盖(电荷密度为)和未覆盖()两部分,如同把吸附点挤到一侧,因此有: 电量 被活性分子部分覆盖的电极表面模型 将该式对微分,即得微分电容: 其中:,。 这是最终表达式,下面利用该式对曲线进行讨论: 1.有机物在电极表面的覆盖度的求出 我们在曲线和曲线上可见,附近有一平台,、不随变,说明吸附量不变,即界面张力()是与有关的,即()也不随变,从而有。在附近,虽然变化,而(or )随之变化却很小。即(从、曲线显然应有附近),上式末项可略,从而得: (1) —某一有机物浓度下,部分覆盖时的微分电容(曲线3,浓度) —某一有机物浓度下,完全覆盖时的微分电容(曲线2,浓度) 即达到饱和覆盖(浓度下,附近),浓度再增加,也不会下降了。 —某一有机物浓度下,未覆盖时的微分电容(有机物浓度为0,曲线1) 可由图中的几何尺寸求出: 即:,测一曲线,也就是说时测一值,上升至时测一值。 ,上升至,进而求出某一时()的。 2.曲线的峰值 前面介绍了,二峰值所对应的为吸、脱附电位,就是说在二峰值之间即发生吸附,超出二峰值就脱附了。由曲线分析可见:吸、脱附的转变是在一个很小的电位区间内发生的,很小,而则发生大变化(这是根据出现峰值这一事实推测的,并不是从数学上证明了必然出现峰值,因此最好说峰值即与该项对应),故在峰值电位附近有很大,即式中末项很大。 即(稍有变化),,使(是由后一相引起的),出现峰值。即在吸、脱附临界电位附近,稍有变化,即会引起吸附量的急剧变化,故。在该值附近时,求式失效。 这两个峰电容是由吸、脱附过程引起的,因此被称为“假电容”。因此假说模型与实验相符。 思考题 1.自发形成的双电层和强制形成的双电层在性质和结构上有无不同?为什么? 2.理想极化电极和不极化电极有什么区别?它们在电化学中有什么重要用途? 3.什么是电毛细现象?为什么电毛细曲线是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