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 第3单元 第2课时 化学电源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同步课堂高效讲义配套教学设计(苏教版2019).docx
专题6第3单元第2课时化学电源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同步课堂高效讲义配套教学设计(苏教版2019)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专题6第3单元第2课时化学电源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同步课堂高效讲义配套教学设计(苏教版2019)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苏教版2019年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专题6第3单元第2课时化学电源。
内容列举: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2.常见化学电源:干电池、充电电池(如铅酸电池、锂电池)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3.电池的电动势、内阻及其测量方法。
4.电池的放电曲线和充电曲线。
5.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及环保问题。
6.新型电池技术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探究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激发学生实验探究兴趣,培养其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的能力。
2.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态度,关注化学电源的环保问题,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3.实践应用与综合能力: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理解化学电源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术伦理与团队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分享实验成果的良好品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分类,理解不同类型电池的基本构造和工作机制。
②常见化学电源的电动势、内阻的测量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分析技巧。
2.教学难点
①电池的放电曲线和充电曲线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曲线分析电池的性能。
②新型电池技术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涉及较新的科技动态,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其原理和意义。
③电池的环保问题,包括电池的回收处理和环保型电池的开发,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
-实验室器材(如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池组等)
-化学实验室安全装备
2.课程平台
-校内教学管理系统
-在线课堂讨论平台
3.信息化资源
-电子版教材及配套资源
-网络教育资源(如教学视频、动画演示等)
4.教学手段
-实验演示
-小组讨论
-课堂提问与反馈
-课后在线作业与测试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动画演示和电池分类的PPT,明确要求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原电池是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和“比较干电池与充电电池的优缺点”。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和问题,了解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资料,记录关键信息。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在线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信息技术手段:使用在线平台进行资源分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化学电源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结合具体电池类型分析电动势和内阻。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实验,让学生测量不同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并讨论结果。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记录重要信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疑问,与同学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原电池工作原理。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测量电动势和内阻。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和讨论。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包括计算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问题。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关于新型电池技术和环保电池的阅读材料。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完成作业,巩固知识点。
-拓展学习:阅读拓展材料,了解新型电池技术。
-反思总结: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技能。
-拓宽学生对化学电源应用和环保问题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知识点梳理
1.化学电源概述
化学电源是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它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化学电源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