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神经系统(生物电).ppt

发布:2015-09-16约3.93千字共5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神经系统 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一、兴奋性 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的反应。 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性: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1 刺激强度 2 刺激持续时间 3 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刺激 阈值: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 固定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 小刺激强度。 阈 刺 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兴奋性的衡量指标:阈值 兴奋性∝1/阈值 例: 指 标 A肌肉 B肌肉 阈 值 0.7V 1.2V 兴奋性 较大 较小 三、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 中兴奋性的变化 分 期 兴奋性 反 应 绝对不应期 零 对任何刺激不起反应 相对不应期 低于正常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 超 常 期 稍高于正常 对阈下刺激可起反应 低 常 期 稍低于正常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 四、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及其产生机制 (一)生物电现象的观察 (二)细胞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RP: 细胞未受刺激时 膜两侧的电位差。 (三)细胞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AP: 细胞受刺激时, 细胞膜在静息电 位基础上发生的 一次迅速而短暂 的可扩布性电位。 膜电位状态 极 化 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 的状态。 去极化 静息电位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 反极化 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 超射值 膜内电位由零到反极化顶点的数值。 复极化 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的过程。 超极化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 A P 的 波 形 AP的特点:“全或无”现象 AP的意义:兴奋的标志 兴奋性的变化P56 (四)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P52 1.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时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故K+外流聚于膜外,带负电的蛋白不能外流而滞于膜内, 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2. 当促使K+外流的K+浓度势能差同阻碍K+外流的电势能差( K+外流导致的外正内负)相等时, K+跨膜净移动量为零,故RP相当于Ek——K+平衡电位。 RP产生机制 锋电位和钠平衡电位 AP机制1: 上升支: 细胞受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膜上的钠通道开放, 因膜外钠浓度高于膜内且受膜内负电的吸引,故钠内流引起上升支直至内移的钠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钠的净移入时为止。(ENa)。 AP机制2: 下降支:钠通道关闭,钾通道开放,钾外流引起。随后钠泵工作,泵出钠、泵入钾,恢复膜两侧原浓度差。 (五)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变化 动作电位的时相 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五、动作电位引起及其在同一细 胞的传导 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去极化到能引起动 作电位的临界值。 (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局部兴奋:细胞受刺激时膜电位的轻微 去极化。 阈下刺激引起膜上少量钠通道开放,膜部分 去极化,但尚达不到阈电位水平 特性: 1 随阈下刺激增大而增大 2 电紧张性扩布 3 总和现象(时间性、空间性) 局部反应与AP的区别 局部反应 动作电位 阈下刺激引起 阈(上)刺激引起 钠通道少量开放 钠通道大量开放 反应等级性 “全或无” 有总和效应 无 衰减性传播 非衰减性传播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传导: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播的过程。 局部电流:已兴奋处和未兴奋处因电位 差而引起的电荷移动。 神经传导的基本特征P57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