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状元桥】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三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1945年~今)研究.ppt

发布:2017-06-20约8.98千字共7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编 专题精讲 专题十三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改变了指导思想和共产党的领导,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社会动乱、苏联的解体。对于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也是主要原因,还有根本原因、外部原因、深层次的原因。 【特别提示】任何一次改革,都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做深入的剖析。同时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若不从国情出发,改革注定不会成功。 第一编 专题精讲 专题十三 考题1 (2016·泉州质检,22)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第一编 专题精讲 专题十三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D 【解析】农业集体化就是降低农产品价格,牺牲农业利益,满足工业的需求,而材料体现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故A项错误;1953年到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加速发展战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农产品价格背景材料,故C项错误;1953年到1964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 第一编 专题精讲 专题十三 变式1-1 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第一编 专题精讲 专题十三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能力。材料有效信息“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故选A项。 第一编 专题精讲 专题十三 2.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典例2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第一编 专题精讲 专题十三 【错因分析】材料信息说明,苏联通过牺牲农业、轻工业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过多,忽视民生的改善。答案为B项。 【纠错笔记】探讨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成败得失: (1)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其基本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第一编 专题精讲 专题十三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建设社会主义。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尤其是重点发展重工业。斯大林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一编 专题精讲 专题十三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没有取得成功。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一编 专题精讲 专题十三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编 专题精讲 专题十三 对点训练2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编 专题精讲 专题十三 【答案】C 【解析】开创了苏联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成效甚微,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故选C项。 第一编 专题精讲 专题十三 考点三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变化 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