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强记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四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3
专题十四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
1.两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带来的国家利益的不同。
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①政治对抗:1947年,美“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苏联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对抗:美出台了“马歇尔计划”;苏联1949年成立了经互会。
③军事对抗:1949年美英建立北约,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3.“冷战”的影响
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使世界分为两大阵营
②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近半个世纪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④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和越南战争,引起了世界的动荡,威胁了世界的和平。
⑤在两大集团对峙的夹缝中,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共体
(1)背景:二战后,西欧逐渐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美苏的控制和威胁;西欧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2)过程:①1952年法、意、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2.日本崛起
①原因:推行民主化改革;美国扶植;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和对外贸易;朝鲜战争的机遇。
②结果:到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③影响: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
①原因:二战后诞生了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民族独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合作。
②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
意义: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4.中国崛起: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及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 两极格局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实质:东欧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2.“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
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但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3.“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但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①美国之外的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②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2)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②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④俄罗斯开展东西方兼顾的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⑤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②有利于解决全球化问题,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四: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2.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3.影响
(1)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3)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五: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
1.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名称欧洲联盟(1993)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亚太经合组织(1989)特
点1)都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
2)合作程度最高,由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过渡1)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2)体现了南北合作
(3)大国主导(1)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2)各国差异最大
(3)松散性和开放性,合作程度较低影
响(1)提高了国际政治地位,促进欧盟各国经济的发展
(2)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