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国际储备需求问题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中国国际储备需求问题的研究 【摘要】自2006年,我国国际储备成为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以来,我国国际储备量仍继续逐年增加。因此根据我国国际储备发展和现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国际储备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国际储备的影响程度,指出GDP和实际有效汇率都对国际储备有显著影响,而且GDP与国际储备正相关,实际有效汇率与国际储备负相关,进出口差额对国际储备无显著影响,并且鉴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导致国际储备需求的减少
【关键词】国际储备需求 影响因素 人民币国际化
一、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货币体系遭受重创,并暴露出诸多弊端。在金融危机中中国体会到人民币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被动地位。自从1994年“汇改”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在2006年居世界第一,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国际化提上日程。2015年11月30日,IMF正式批准人民币加入SDR,并将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即将实现,因而对于具有巨额国际储备的中国来说,国际储备需求问题值得研究
目前,国内针对我国储备问题的研究文献主要多集中在以下方面,窦祥胜(2005)选取1985~2002年的经济数据,建立国际储备需求线性模型得出结论:中国国际储备规模在动态上来说,货币政策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谭卓(2007)采用1994~2006年的季度数据对中国国际储备需求变化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显示倘若中国维持现有现有状态稳定不变,那么我国的国际储备将持续增加。祝国平,郭连强(2013)选取美、英、日等几个国际货币发行国的1974~2010年的数据,选取进口占GDP权重、短期外债占GDP权重、FDI占GDP权重、短期外债占GDP权重这些经济变量,并利用面板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货币国际化对外汇储备的替代效应的结论
总体上看,针对我国国际储备的研究多集中于实证分析,从而得出影响因素,以判断未来趋势,然而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我国国际储备将如何变化,是一个新的情况,因此根据这一新的情况对我国国际储备进行研究,从而以期得出相应结论
二、中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我国国际储备发展和现状
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对外开放程度是紧密相关的。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1年,属于国家外汇结存与银行结存收支并存期间;第二阶段,1992~1993年,我国处于外汇体制改革转型期;第三阶段,1994~2000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外汇储备情况;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从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出我国的外汇储备随着经济政策的持续升温保持着高速增长,直至2015年开始明显下降
(二)我国国际储备的实证分析
经济变量的选择:第一,国内生产总值。货币的国际化是一国经济实力的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货币国际地位。首先,如果一个经济实体具有更大的经济总量,可以提供它的货币发行的一个坚实的经济基并更好地缓冲外部冲击。其次,如果一个经济实体有更大的经济总量,相对应的经济实力较强。在当今的信用本位货币体系中,一个国家的信用越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越强,其信用担保程度就越高,交易中就会涉及到较多的该国货币。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该国的经济产出,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该变量可以很好的衡量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外汇储备规模成正比。第二,实际有效汇率可以很好的衡量一国的资产价格和国际竞争力。实际有效汇率既可以剔除掉通货膨胀因素,可以反映一国在对外贸易中货币价值的变动情况。如果一国的实际有效汇率上升,表示该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抑制出口,促进进口,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第三,进出口差额。反映了资金的流动情况以及外汇储备需求情况,体现了一国对外贸易规模。当一国进出口情况表现为逆差时,需要动用该国的外汇储备来平衡国际收支逆差;当一国进出口情况是顺差时,表示这个国家国际储备规模的增加
(三)实证分析
选取1990-2015年的年度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并运用协整理论分析方法,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最终结果如下:
LR(-1)=-10.15+1.79*LGDP(-1)-0.62*LREER(-1)+0.0000081*LX(-1)+0.59*ecm
从模型可以分析:
1)在选取的三个解释变量中,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主要因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且弹性系数为1.79,说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中,国际储备需求会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2)实际有效汇率也是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主要因素,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其弹性系数为-0.62,实际有效汇率剔除了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因素,反映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