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国际重复征税与避税问题的探讨.doc

发布:2018-02-26约3.56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国际重复征税与避税问题的探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税收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国际税收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对现有的国际税法规则提出了种种挑战和产生了各方面冲击。面对这些挑战和冲击,国家维护自身税收权益,积极调整税法规则, ? 眼下,各地为了发展经济大都热衷于招商引资,一大批外资企业应运而生。相关资料表明,近两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5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 ?然而,数量众多的外企经营状况并不容乐观,相关资料显示,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的平均亏损面达到51%到55%。更让人费解的是,这些外企置多年亏损不顾,在亏损之后竟又接连追加投资。外资企业名亏损实盈利迷局背后究竟隐含着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各国不同的税收规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国际重复征税。国际重复征税是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经济法律现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同一项跨国所得进行重复的课税。之所以产生征税是由于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同时行使两种税收管辖权的结果。当两种税收管辖权同时实行于某一跨国纳税人的所得时,就产生了征税权力的交叉。双重税负的产生,导致一系列消极后果:从微观看,刺激了避税活动,减少了投资人再投资能力,削弱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等等。从宏观上看,它阻碍了国际间资金、技术、文化等的交流,阻碍了各国经济的合作与发展,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发。因此,消除国际间征税跨国纳税人和当局共同的课题。 据此,国家在处理重复征税和反避税问题上,对于跨国纳税的个人所得和财产价值既要避免重复征税,又要鼓励纳税人的跨国投资与经济活动,还要有效地避免和防止纳税人的避税行为,维护税收的中立原则和公平税负原则,仅靠几部国内立法和双边协定是远远不够的,我国以及世界各国都应当寻求国际税收政策合作的新形式与途径,特别是建立税收合作组织,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国家与跨国纳税人税收征纳行为的博弈 国际避税的产生原因跨国纳税人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不断加强生产经营管理降低生产耗费同时千方百计避税,精心研究有关国家的税收法规制度利用各国税收上的种种差异减轻税负以谋求利润最大化的途径。除上述主观原因之外还有可使跨国纳税人国际避税成为现实的客观原因国际上常用的免税法抵免法以及饶让抵免法等 从经济学财富最大化角度看,政府出于满足职能需要希望多征税,纳税人总是希望尽可能地少纳税,这就形成了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博弈,税收博弈的结果就是达成一种征纳双方能够接受的某种结局,即达到一种均衡。我认为,其均衡判断标准是:税收成本较小,中性的税负,经济可持续增长。 一个优化的税制首先要符合效率原则,其次还要兼顾公平原则,能实现效率与公平两大目标的税制,将能够较好地解决对经济主体的刺激问题。国家在税制设计中应该坚持“宽税基、低税率、少减免、严征管”,同时坚持税收合作与饶让抵免等制度,一方面有利于跨国纳税人诚实纳税,形成税收良性循环基础上的均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少国家间在跨国所得税收利益分配上的矛盾。 加强反避税共识,就要利用国际税收协调开展反避税合作。只有各国对国际反避税达成共识,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达成一致意见,共同为国际反避税作出努力,才不会出现国家间的恶性税收竞争。因此就需要在国际合作基础上建立多边形的反避税机制,提供多边交流平台,以沟通税收信息。 国家间的税收博弈 国家间税收博弈的实质是各国对跨国税收利益的切割与分配,无论采取何种管辖标准,都是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本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而做出的选择,目的是在国际税收利益分配中尽可能地维护本国经济权益。因此,一定意义上,从国内外纳税人的跨国收入所产生的税收中分配给世界各国一个它应当得到的公平和适当的份额,是国际税收规则的主要目标之一。各国都倾向于扩大税收管辖权,但这必然导致严重的重复征税问题,长远上,也不利于各国税收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国际税收分配公平,则是国际税收博弈中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法律建议与策略选择 (一)税收管辖权的确立 我国立法和实践中都是采用了居民管辖权与来源地管辖权相结合以来源地管辖权为主的原则,这种选择是由我国的经济情况所决定的。目前,在国际资本和技术流动中,我国都主要表现为输入国,大量的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设厂,获得高额的经营利润,使源自我国的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大幅增加。因此,这种情况下,我国不仅不能接受任何居民管辖权处于独占地位的要求,而且更要注意维护和坚持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的优先地位。而且,我国与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谈签税收协定时所发生的大部分争议,都可以归结为来源地征税权之争。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走出去战略”将与“引进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