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技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技巧 【摘 要】《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课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来不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技巧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固有的、不合时宜的关于教学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课堂的中心逐渐走向边缘”。依据《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课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来不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难免会碰上“有问无答”、“启而不发”的窘况。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出现这种状况,除了与学生的素质有关系外,我们教师的个人提问技巧有没有关系。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要有明确的提问目标
一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要经历导入、展开、总结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的、任务。如导入阶段主要目的是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任务,激兴启思,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展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形成知识与经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而总结阶段则主要引导学生疏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提升思维方法。因此提问时要紧扣教学各阶段环节目标,明确所提的问题预计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样才使提问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然而有的课堂提问往往目的不明,随意性大,偏面强调开放性,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先出示信息:“六(一)班共60人,女生占”。问看到这些信息,你想到什么?生①:男生占全班人数几分之几?生②:女生多少人?生③:男生多少人?以上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前两个刚好是本节新知的基础,教师如顺势而导先让学生解决前两个问题,为新知教学作好铺垫,进而集中精力引导学生探究解决第三个问题,即本节的新知,目的就明确了。可教师偏偏还不断的追问:还有吗?还有吗?于是学生又提出“男生是女生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几分之几?”有的学生确实提不出了,只好说:”本地学生有多少人?”“三好生有多少人?”……试想,教师的“还有吗?”、“还有吗?”这样的随意提问严重偏离了预定的目标,使学生模糊了学习方向,且浪费了大量的有效时间,造成了教学的失败。因此,提问首先要明确所提问题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使提问更具针对性
二、在激起学生的兴趣时设问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必须紧扣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出发,提出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设问“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状态积极兴奋,经过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教师自然地引出了圆的定义。于是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了起来,学生学得扎实,又学得主动
三、适度提问出问题
在设计提问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接受能力设计难易适宜、开放度的适度问题。“度”的把握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深度,关系到课堂的效率。因此提问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把握好提问的“度”
(一)开放要适度
问题需要一定的开放度,否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但是开放度太大,问题不着边际,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浪费了大量有效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我们知道“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体会解题策略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度的问题开放度的把握,既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又能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难易要适度
难易适度指的是问题的难度要适宜,难度既不能过大,让学生无从着手,又不能过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失去探究的价值。难度的把握原则上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又高于已有经验,即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难度的大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它取决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材的难度。当学生探究问题有困难时,老师可给予引导。具体策略是一提供学习背景,给予学习方法与策略上的指导,如探究三角形面积时引导学生思考“梯形可转化为哪些已学过的几何图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