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十三章分子流行病学.ppt

发布:2017-03-25约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三章 分子流行病学 第一节 概 述 分子流行病学(molecular epidemiology)是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流行病学新分支,它是由传统流行病学学科发展的强烈需求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相结合的产物。 定义 分子流行病学 是阐明人群和医学相关生物群体中生物标志的分布及其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阐明疾病和健康状态相关生物标志(或分子事件)在人群和生物群体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第四版) 阐明人群和医学相关生物群体中生物标志的分布及其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第五版) 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 现代流行病学遇到的难题 传染病方面 研究个体的发病差异 证实疾病的病因 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的基础 产生的背景 传染性疾病 耐药性质粒;病原体变异;新发现传染病。 慢性非传染病 多病因、多阶段、多基因、长潜隐期。 人群易感性 生物个体间的遗传和环境不同,易感性差异很大;传统流行病学无法有效测量。 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理论的突破 如:DNA双螺旋结构,遗传中心法则,遗传密码子,RNA逆转录,断裂基因,操纵子模型,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结酶,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等。 技术的创新 凝胶电泳技术,核酸体外扩增,DNA测序,蛋白质测序,分子杂交,基因克隆,色谱技术,计算机应用。 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 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健康状态。 研究手段越来越多 主要是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技术。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遗传学、环境科学和人类学等。 分子流行病学的特点 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区别 与分子生物学的区别 与分子生物学的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 研究内容和方向有所不同 分子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内容 疾病的病因探讨及病因致病机制的研究 疾病易感性的测定 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 疾病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价 疾病的病因探讨及病因致病机制的研究 传染病病因及流行规律的探讨 已知传染病的病原体及流行特点 新发现传染病的病原体及流行特点 非传染病病因及病因致病机制的研究 心血管病的研究 肿瘤的研究 传染病预防控制 病原体耐药、新病原体的出现、病原体变异、发病谱的变化、传染源的判定、传播途径复杂化、疫苗免疫效果下降等,大多需要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来解决。 病原体研究 疫苗及免疫预防制剂的研究 防治对策和措施研究及其效果评价 慢性非传染病预防控制 暴露测量更加科学、准确;如将暴露测量分为外暴露、内暴露、生物作用剂量等; 易感性研究深入到基因和分子水平; 防治措施效果评价更加有效。 健康状态研究 以生物标志为基础的健康状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 由于健康相关生物标志的精确测量,使健康促进从模糊走向科学; 随着分子流行病学对不同生物标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有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 疾病易感性的测定 食管癌 心血管病 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 传染病的预防 研究疫苗预防效果 疫苗株引起的感染 疫苗的逃逸株 非传染病的防治 疾病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价 生物标志 指能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可识别物质。分子事件(molecular event)或分子生物标志(molecular biomarker)主要指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大分子特征。如DNA、RNA、蛋白质等。 生物标志与分子流行病学 暴露标志 与疾病或健康状态有关的暴露因素的生物标志。 效应标志 指宿主暴露后产生功能性或结构性变化的生物标志,如突变的基因、畸变的染色体等。 易感性标志 指宿主对疾病发生、发展易感程度的生物标志。 暴露标志 外暴露标志 是指暴露因素进入机体之前的标志和剂量 如病毒、细菌、生物毒素、吸烟烟雾、环境物质等 暴露标志 内暴露标志 指暴露因素进入机体之后的标志 对生物性病原因子,可以是生物病原因子本身、其代谢产物或与宿主体内生物大分子结合产物,像病毒整合基因、生物毒素-DNA 生物标志的筛选 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高 检测方法快速、简便 效应标志 传染病 免疫效应 病理性效应 慢性非传染病 基因表达异常和代谢异常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 易感性标志 遗传性疾病 Huntington病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很快确定了HD基因紧密连锁遗传位点D4S10及其DNA标志。 慢性非传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