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获奖论文信息技术与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整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数学获奖论文信息技术与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整合 小学数学获奖论文信息技术与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整合 黄绍平 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龙井完全小学 摘要:信息技术能展示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运动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难点,激活思维灵活性,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意识 有效整合 创新是时代永恒的主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核心目标。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的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中去。”为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创新意识培养进行有效的整合,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当今实施卓越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实践经验,谈谈几点初浅看法: 一、整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芽创新意识 传统教学的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完成作业这三部分组成。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何谈以创新。然而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形象逼真、通俗易懂,突破难点,易于接受,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凡是因为好奇而感兴趣的事情,学生非常愿意进行研究探索,激活思维。所以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的兴趣,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更谈不上知识的创新。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其更为重要。促使学生的思维奔放自由。如:教学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辆没有安装车轮的小汽车,让学生分别安装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形状的车轮,并让学生体会会出现什么状况,并追问:坐在这样的车辆里面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逐一出示配上音乐动态演示安装不同形状车轮的结果,让学生感知体会。从而让学生设计圆形车轮,引出课题,学生并举出身边圆形的实例,学生从中弄清了汽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和安装位置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乐于 “自我需要”的创新求知欲。 二、整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创新的开始,孩子的天性就是对事物的好奇,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问题质疑,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需求,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疑问是思维涌动的前提,学生有疑问才会积极思考,进而创新。新课标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产生问题。疑最容易产生问题,而利用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有更深的体验,更高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先不急着直接运用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是引导学生想: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没有办法把它转化成我们学习过面积公式的图形?怎么拼?会拼成一个怎样的图形?学生分小组动手剪拼展示,自己探索,学生经过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印证学生探索的结果,学生探索时质疑的问题运用课件得到解答与印证,学生探究知识的创新意识逐步得到培养。又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时,教师制作了配乐课件逐步出示红花16朵,同时在黄花下面出示同样长的线段;然后又随着音乐出示黄花图及相应的线段(暂看不见),并配上画外音:“红花比黄花多9朵”,“黄花有几朵?”,而后,黄花、红花相继消失,只出现线段图。在分析线段图时,又有动画闪动:“同样多的部分”、“比‘多’的部分”,使学生通过动画的演示、学生的观察来启发理解、分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灵活地作出反应,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解决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出的疑问,从而有效地培养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课堂上加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参与问题的发现,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三、整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