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第七章 动物基因工程.doc

发布:2017-01-20约1.97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动物基因工程 世界第一只转基因动物:转入生长激素基因的小鼠 世界首只转基因灵长类动物——安迪 ?2001年1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培育出了世界上首只转基因猴“安迪”。 此项成果将为人类b0S9Hw\ F @S0Kw最终战胜糖尿病、乳腺癌、帕金森氏9MFq/nnIF:Z0i症和艾滋病等顽症提供帮助。 -a1Y\-]D0p K东方糖尿病网8TOz~.OLt 在“安迪”体内的是一种绿色荧光蛋白(GFP)标志基因。研究人员共对224只猴子的卵母细胞进行了转基因处理,接着对东方糖尿病网1bIX4\2`9Y F@挑选出的40个转基因卵母细胞进行人工授精,然后把这40个受精卵分别植入,Qe~$zA)o20只代孕猴妈妈的子宫中,结果共有5只猴妈妈怀孕。但其中有三只小猴不幸p XW[L KKT夭折,还有一只未获成功,只有“安迪”不仅产下后身体健康,而且转基因特征Xhw@4Ht+@*@1]明显。东方糖尿病网u-PB;}[h/fvn 东方糖尿病网wkmgsZ%[)s2000年,法国科学家利用基因技术“制造”出了一只可以发出绿色荧光的兔子“Alba”。应用了受精卵显微注射技术,从水母身上采集了荧光蛋白,基因改良后,使它的发光率比原先提高了两倍,再将该基因植入到了兔子的受精卵中,由此培养出了会发光的兔子Alba。 第一节 动物基因转移的选择标记 一、嘌呤和嘧啶的生物合成 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途径 从头合成途径 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 次黄嘌呤核苷一磷酸(HMP) AMP、GMP 补救合成途径:次黄嘌呤核苷(HR) 次黄嘌呤核苷一磷酸(HMP) AMP、GMP 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途径 从头合成途径 尿嘧啶核苷一磷酸(UMP) 胸腺嘧啶核苷一磷酸(TMP) 补救合成途径 胸腺嘧啶核苷(TR) 胸腺嘧啶核苷一磷酸(TMP) 二、胸腺激酶基因选择系统 选择TK+细胞的培养基含有次黄嘌呤(hypoxanthine)、氨基蝶呤(aminopterin)和胸苷(thymidne),所以叫做HAT选择法。 基本原理是,如果用叶酸的类似物氨基蝶呤(APT)处理细胞, 二氢叶酸还原酶便被抑制,培养基中的还原辅助因子四氢叶酸因得不到补充而逐渐耗尽,于是从dUMP合成dTTP,以及dATP和dGTP的重新合成便因此被阻断。但次黄嘌呤是dATP和dGTP补救合成途径的一种底物,培养基中补加有此种物质时,细胞能逾越氨基蝶呤的抑制作用,继续合成出这些脱氧嘌呤三磷酸(dATP和dGTP)。同时,由于在HAT培养基中补加有外源的胸苷,所以TK+细胞通过胸苷激酶的作用可把它合成为dTTP,继续存活下去;而TK-细胞则不会发生这种合成,因而死亡。 含有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编码基因缺陷的受体细胞(tk -)不能在含有次黄嘌呤核苷、氨基喋呤、胸腺嘧啶核苷的培养基上(HAT培养基)生长,载体上的标记基因tk能与之遗传互补 含有次黄嘌呤磷酸转移酶(HPRT)编码基因缺陷的受体细胞(hprt -)不能在含有次黄嘌呤核苷、氨基喋呤、胸腺嘧啶核苷的培养基上(HAT培养基)生长,载体上的标记基因hprt与之遗传互补 哺乳动物受体细胞常见的遗传选择标记 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 胸甘激酶基因 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腺苷脱氨酶 第二节 病毒载体 实验证明,一些真核生物的病毒,经过改建之后,都可以发展成为用于转移动物基因的分子载体。这主要是由于动物病毒具有如下的特点: ①动物病毒含有能够被真核细胞识别的有效的启动子。 ②有许多种动物病毒,在其感染周期中都能够持续地复制,使其基因组拷贝数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③有些动物病毒具有控制自己复制的顺式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 ④有些动物病毒,在它们的复制过程中能高效稳定地整合到寄主核基因组上。 ⑤病毒的外壳蛋白质能够识别细胞接受器。用病毒外壳蛋白质包装重组质粒DNA形成的假病毒颗粒,即构成了一种高效的转化体系。 一、SV40病毒载体 猿猴空泡病毒40(Simian vacuolating virus 40, SV40)是迄今为止研究得最为详尽的乳多空病毒(Papova viruses)之一。SV40病毒的基因组是一种环形双链的DNA,其大小仅有5243bp,很适于基因操作。 1.SV40病毒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SV40病毒是一种小型的20面体的蛋白质颗粒,由三种病毒外壳蛋白质Vp1、Vp2和Vp3构成,中间包装着一条环形的病毒基因组DNA。同其它病毒不同,SV40 DNA是同除了H1之外的所有寄主细胞组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