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案与反思--《长度和时间的测量》.docx

发布:2018-11-16约3.1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课题 §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物理学习的起始内容,学生对于长度和时间有了初浅的了解。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而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科学测量,刻度尺是学生初步涉及的测量工具,所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十分重要,它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素养奠定一定的基础。测量长度和时间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也可以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自主研究、协作学习等重要的学习方法,为以后从事各种工作培养必要的基本技能。学习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内容“速度”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好奇心,并且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学生直接经验中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教学过程设计了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及相关实验,可以由此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进入新课。 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成三部分内容:长度(单位、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时间(单位、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误差。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会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体验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掌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备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经历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难点:能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 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 使用器材 刻度尺、卷尺、书本、硬币、停表、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 这两条直线哪条更长一点呢? 问题2:请同学们观察,两个中心圆,哪个更大一点呢? 观察、 思考、 交流 从学生感兴趣的现象入手,使学生体会测量工具的必要性,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回顾1: 生活中我们会借助哪些测量工具来进行测量呢? 回顾2: 请同学们思考, 生活中有哪些测量工具可以测量长度?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 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吗? 2.长度的单位: 国际:米 符号:m 常用: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 微米(?m)、纳米(nm) 单位换算: 1千米(km)=103米(m) 1分米(dm)=米(m) 1厘米(cm)=米(m) 1毫米(mm)=米(m) 1微米(?m)=米(m) 1纳米(nm)=米(m) 思考、 交流 思考、 交流 思考 思考、 实验、 总结 通过对测量工具的回顾,让学生体会测量工具就在身边。 通过教师的问题设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探究活动1: 请同学们看看我们身体的这把尺子有多大。 介绍一些长度和距离: 链球菌的半径 (3~5)×10-7 m 人头发的直径 约 7×10-5 m 一张纸的厚度 约 10-4 m 我国铁道的标准轨距 1.435 m ◆探究活动2 请同学们估测一下物理书的宽度和课桌的高度,并请动手用刻度尺实际测量。 思考1:如何正确地使用刻度尺? 会认、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写 回顾3:请同学们思考,从古至今都有哪些测量工具可以测量时间? 二、时间的测量 1.实验室常用测量工具:停表 2.时间单位: 国际:秒 符号:s 常用:小时 符号:h 分 符号:min 思考:如何利用停表进行读数呢? 问题: (1)不同同学在测量同一本物理书的时候,测量的结果是否相同? (2)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结果? (3)哪些方法可以让测量结果更加贴近真实结果? 三、测量的误差 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来源:测量工具和测量人 3.减小误差的方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探究活动3: 请同学们估测书中一张纸的厚度,并想想如何通过改进方法减小误差,并实际测量一下。 ◆探究活动4: 请同学们估测一段导线直径是多少,并想想如何改进方法减小误差,并实际测量一下。 ◆探究活动5: 请同学们动手实际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的直径。 观察、 思考、 交流 思考 操作 思考 思考 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