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v.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金融理论与政策 主讲人:杨兆廷 教授 第二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一、货币需求理论 二、讨论:现代经济中的货币需求 三、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四、分析:中国的货币供求 本章内容: 一、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 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部门(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既定收入或财富范围内愿意且能够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 货币需求理论 研究宏观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及其与货币需求的关系。 (一)古典货币数量论 古典学派信奉“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衍生出“货币面纱论”,认为货币流通数量不会影响实际经济变量,所影响的仅是这些实际经济变量的货币数值大小。 古典货币数量论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巅峰,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如我们熟知的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式。 Irving Fisher (1867–1947) MV=PY PY=名义收入=货币收入 P决定于货币数量M的变动 货币量M增加 MV加倍增加 名义收入PY也一定加倍增加 产出总量Y在短期中可以看作是一个常量 V在短期内基本不变 M增加,P一定上升。 故:价格水平的变动仅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1、费雪方程式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1911年出版了《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成为现金交易数量说的代表作。 费雪虽然关注的是M对P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 Alfred Marshall (1842-1924) 1917年,英国剑桥大学庇古教授根据他老师马歇尔的观点,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说。 M=KPY 货币流通速度 人们的持币时间和持币量 “人们愿意保持的备用购买力” 人们的财产和收入中多大一部分以货币形态贮存起来。 持币动机: 第一,得到便利与安全 第二,投资收益少,人们愿意持有货币 第三,直接消费得到的效用较低 2、剑桥方程式 3、评价 (1)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比较 ①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 ②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 剑桥方程式则是从以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3、评价 (1)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比较 ③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 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人们对于保有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但保有货币要付出代价,这就要在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 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3、评价 (2)剑桥方程式的先进之处 M是在一定时点停歇的货币量,即“现金余额”,现金余额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引导货币学者思考人们的持币动机,进而探究货币需求的动机。 K值的分析运用了新古典学派的“边际相等原理”,即人们对货币余额的需求量取决于持有货币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那一点。K值不仅在数量上表现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还能读i流通速度的变动进行解释。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凯恩斯认为,人们有了货币收入后,将进行两个抉择 第一选择:消费和储蓄的比例。 这是时间偏好的选择 第二选择。储蓄中是现金形式与购买国债形式的比例。(假设金融市场只有两种金融资产)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流动性偏好 交易性货币需求 货币的预防性需求 投机性需求 凯恩斯认为,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人们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公众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三: L表示总货币需求。 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L1)都是收入(Y)的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L2)是利率(r)的减函数。 L=L1+L2=f(Y)+f(r) 思考: 1)L改变时,Y及r将起何种变化? ? 2)什么决定L1的形状? 3)什么决定L2的形状? 凯恩斯认为: 第一,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由于市场利率波动较大,受此影响,货币的投机性需求(L2)波动较大。 ? 第二,货币需求波动较大,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有较大波动。 第三,货币流通速度波动较大,货币量与名义收入之间就不具有稳定的关系。 反驳“货币面纱论”。 债券价格=债券利息/利率 利率的不确定性将造成债券价格升降,人们便在持有债券和持币之间选择。 当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种“安全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跌),愿意多持有 货币,任何措施都不再能使利率继续下降。 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恰如落入陷阱一样。 2、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证明,人们是持有更多的货币还是持有更多的债券,取决于现实的利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