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金融学 第六章 央行与货币政策.ppt

发布:2017-12-30约7.77千字共9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 第五节 货币政策效果 教学重点: 中央银行的职能 货币政策的目标、矛盾及处理途径 货币政策的手段(工具)及其作用机制与特点 教学难点: 货币政策的传导 货币政策的效果 关注热点: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措施及效果 第一节 中央银行(Central Bank)概述 产生与发展 性质与职能 一、 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 由私人银行逐步演变而成 由政府直接出面组建央行 (二)发展 初创时期(1844—1912) 逐步成熟时期(1914-1945) 发展完善时期(1945-今) (一)由私人银行逐步演变而成 联邦储备委员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联邦咨询委员会; 12个联邦储备区和12家联邦储备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特点、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统一管理金融活动 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 (二)中央银行的特点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经营普通银行的业务。 发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 国家(政府)的银行 发行的银行 垄断货币发行权; 决定一国的货币供给量。 银行的银行 集中存款准备金; 充当 “最后贷款人”; 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国家(政府)的银行 代理国库; 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的信贷支持; 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外汇、黄金储备及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 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 对金融业实施监管; 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政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目标形成的历史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前,金本位制下:维持银行券的兑换价值的稳定; 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后:就业; 朝鲜战争以后:经济增长速度; 1958年以后,美国国际收支恶化,平衡国际收支成为第四个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 二、目标内涵 1.稳定币值——首要目标 物价无显著或急剧波动; 物价波动的容许幅度上存在差异; 2.充分就业 劳动市场的均衡状态: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3.经济增长 实现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与效率的提高; 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GDP)来衡量。 4.国际收支平衡 略有顺差、略有逆差; 动态的平衡 三、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一)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矛盾 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弗里德曼: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在长期内并不存在交替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长期呈直线。 (二)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实证分析发现:凡是经济正常增长时期,物价水平通常都上升。 (三)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政府为控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 正常情况下,经济增长会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但从动态角度看,二者也存在矛盾: (五)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就业增加 国民收入增加 对国外产品的需求随之增加 贸易逆差; 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劳动力相对稀缺,工资水平会较高 产品成本提高 不利于产品的国际竞争 出口减少 贸易逆差 四、目标的权衡与取舍 统筹兼顾,力求协调 相机抉择,逆风向行事,轮番突击; 单一规则 通货膨胀目标制 (一)统筹兼顾,力求协调 (二)相机抉择 根据经济形势的要求,优先选择部分目标作为重点。 萧条时期,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为主要目标。 经济繁荣时期,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优先目标。 若一国在对外经济项目出现严重问题,则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重要目标。 原则:逆风向行事 扩张和紧缩交替使用; 经济高涨-----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经济低迷-----采取扩张性的手段。 (三)单一规则 认为时松时紧的货币政策是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主张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 (四)通货膨胀目标制 中央银行以实现低通货膨胀为己任。 1.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并公布通胀率的目标值(区间值),及实现的时间; 2.建立模型,预测通胀的未来走势; 3.进行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使通胀率落在目标区内; 4.信息披露 功效 降低和引导通胀预期; 利于稳定宏观经济; 降低物价的波动性; 稳定实际产出和实际利率; 稳定汇率 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和信誉度、提高货币政策效率 条件: 央行有较高的独立性 科学的通胀预测模型 第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