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常见错误类型整理及分析 .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数学常见错误类型整理及分析
一、小学生学习数学常见错误的表现
1、偷换概念
所谓的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个问题解答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
把原来的概念换成另一个不同的概念。
【案例】:教学“求平均数”后,学生在作业时曾出现过如下错
误:一只轮船从甲港出发,顺水每小时航行 24 千米,3 小时到达乙
港。这只轮船返回时逆水航行用 4 小时回到甲港。这只轮船往返一次
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错解】24 ×3 ÷4 =18 (千米)(24+18)÷2 =21 (千米)。
这道题实质上是要求这只轮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总路
程÷总时间。上述错误中的结果每小时 21 千米,是顺水航行的速度
(每小时24 千米)和逆水航行的速度(每小时 18 千米)的平均值,
即求得的是一个“速度的平均值”而不是“平均速度”。
显然上述错误就在于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用“速度的平均值”
去替换“平均速度”了。
2、思维肤浅
基本表现:满足对基本知识的一知半解;观察问题局限于表面现
象,考虑问题不周全,解决问题中盲目试误的成分大。
【案例】: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4 厘米,长与宽的比是2:1 。这
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不少学生一看到题目后,不加思索地马上列式解答:①24 ×=16
(厘米),②24 ×=8 (厘米),③16 ×8 =128 (平方厘米)。这里
学生对题中的“24 厘米”和“2:1 ”这两个条件缺乏真正的理解,而
把“24 厘米”当成了“2:1 ”这个比的总数量,这是学生对“按比例
分配问题”一知半解的具体表现。
【启示】:培养学生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认
真分析、深刻理解题意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在解题前、
解题中、解题后的反思。
3、分类不当
分类是揭示概念外延 的逻辑方法 。解数学题时经常要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要依据形式逻辑 中关于概念划分的规律,否则,划分所得的
各个概念就会互相包含或交叉,从而混淆不清,不能达到明确概念外
延,正确思考解题的目的。
3、重复计算
某些计数问题涉及的数目较大或种类较多,学生采用分类方法进
行计数时,分类重复(有时很难做到分类结果不重复),往往容易导
致重复计算的错误。
4 、思维定势
【案例】::(1)一袋食盐有1/2 千克,一个星期后还剩下2/5 。
用去多少千克?也有一练习题(2 )一袋食盐有1/2 千克,一个星期
后还剩下2/5 千克。用去多少千克?题(2 )学生解答为1/2-1/2 ×2/5,
显然是受题分数乘加乘减应用题(1)的影响,造成思维定势。这类
题目有部分学生做一次,错一次,订正一次,但在以后类似的练习中,
他们仍我行我素,一错再错。
【对策】:克服思维定势干扰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坚持一题多变,重视灵活审题,教给学生一定的思
维方法。在教学例题题(1)、完成巩固练习之后,可悄悄出现对比
性练习即题(2 )学生练习之后统计错误数,将惊人的数据公布,学
生思想定受到巨大地冲击。这样设计练习,将潜在的错误及时呈现,
然后通过比较、思辨,可以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省中引出对知识更
为深刻的正确思考。
二、小学生数学常见错误的心理成因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出现的解题错误现象,就可以看出,是
一些心理障碍导致了小学生的解题错误。这些心理障碍主要包括:
1、精神紧张
由于过分紧张,有些学生表现为对旧知识的联想占优势而导致新
知识的联想抑制;或者是由于学生心情过分紧张或过度疲劳等引起的。
这种现象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知识由“熟”变“生”,
在解题中,新旧知识、相关知识失去联系,从而引起心理障碍;另一
方面表现为学生对某一知识的记忆与另一知识的记忆相互混淆,互相
干扰 。如计算圆面积时误用求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计算长方体体积时
误用求表面积计算公式等。
2、感知比较粗略
小学生在计算时,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符号或数和符
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小学生感知事物不仔细、不全面,
比较笼统、模糊,只能感知客体的个别部分,而且感知的目的性较低,
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感知任务,即使对于教师提出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