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如何及外国人交流.doc

发布:2017-03-10约4.0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中国的老外们,大多饱经被问了上千遍、无聊而毫无创意的问题的摧残,这里为苦练英语的“大侠”提供8条小技巧。 几个月前,我在乌鲁木齐坐公共汽车,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年青人坐在我前几排座位上。从我上车开始,他就盯着我,过了一站又一站,他仍盯着我。突然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坐在我旁边,用急速的英语,自顾自地开始了让我极其不愉快的交谈。 “你有妻子了吗?” “你多大年纪了?” “你曾离开过乌鲁木齐很长时间吧?” “你住那边的老楼,是吗?” 让我感到尴尬的不是因为处于这样一种谈话氛围中,也不是因他盯着我看了很久,并坐得离我这么近,更不是他问了我很多西方人从来不会问的问题。真正使我感到尴尬的是他对我的行踪很熟悉。很明显他一直在观察我,并至少有一年,这有点让人毛骨悚然。 我很高兴,中国人正努力与我这样的外国人进行接触交流。虽然我在公共汽车上遇到的只是一个极端事件,但我发现,外国人与本地人的最初交谈经常都会归于平谈。 我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缺乏英语能力,而主要是文化差异。知道说什么和知道在合适地点与时间说很重要。有一些特定短语及话题会提高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正面回应的积极性。我这里想提供有助于与外国人成功交流的8条小技巧。前一半适合任何人与外国人不期而遇的情况,后四条尤其适合中国大学里学习英语的学生。 交流中能让西方人感到轻松自在的通用原则如下: 避免问一些特定的问题 有些问题对中国人来说,第一次见面时问是礼貌,但是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却感到不自在,在他们看来这些问题比较特别,甚至觉得有点粗鲁无礼。例如: 你多大了?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你结婚了吗?为什么不结呢? 这些问题在国外是不直接提出来的。事实上,对于前两个问题,在西方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朋友之间也不一定知道确切答案。至于有关婚姻的问题有可能会比较快地提出来,但最好还是等对方自己主动说,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询问。 虽然在西方社会问类似问题是不礼貌的,但不用过分担心:绝大多数在中国的西方人,都知道这是文化差异,中国朋友这样问并不是要冒犯你,会一笑了之。不过,若我们选择其它话题,可能会使谈话更容易进行下去。 不要给对方肤浅的赞扬 这个习惯再次体现出了文化差异,你认为礼貌的事情,并不是世界上每一个地方都这么认同。当我第一次与中国朋友用中文交谈时,我经常听到中国朋友说“你真聪明”,“你中文说得真好”。我知道那是出于礼貌的恭维,是向在中国的外国人说的鼓励话。 然而,在西方除了给自己小孩这样的鼓励外,初次见面一般不会直率地、迅速地说出这些恭维话。当类似恭维的话,你每次遇到一个新朋友都听到,而你又知道自己中文能力一点都不好,就完全感觉到这是虚假赞扬了。有时甚至我一句中文还没有说,对方也会说出“你中文真好”。 赞扬别人是件好事,不过要出于真心,如果某件事真的让你印象深刻,你可以赞扬。 作更深入的交谈 在中国我喜欢坐火车旅行。之所以选择火车而不是飞机的主要原因是坐火车可以获得时间更长,范围更广的交谈机会。我对火车有非常好的印象:人们共享食物、相互交谈、互相认识成为朋友。 我最喜欢的是那些有一定深度的谈话。当然两人一开始可能是围绕没有明显个人感情色彩的话题交谈,不过这些话题可以在找到双方共同兴趣点的基础上,作为一种信息共享的方式提出来。我与在世界各地人们的交谈中,发现人们往往并不是真的在提问,而是自己在做推测。 我给你一个建议,当与来中国旅游的西方人交谈时,不要事先设定问题答案,而应该多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对方提到他们刚去了新疆,不要问“你去了天池吗?”而是问“你们在新疆去了哪些地方?”不要问“你喜欢中国吗?”可以试着问“到了中国这么多地方,有什么样的感觉?”“对中国哪个地方感觉最好?”“在旅途中遇到什么困难?”等等。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像审问一样提问题。不管选择什么话题,记住交谈要双方有来有往,有相互交流,你从外国人那里获得新信息,同时也要与对方分享自己及所生活地方的信息。 更好地把握交谈的语境和时机 在某些情形下可能更适合与外国人开始交谈。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很有礼貌也很懂得尊重人。但是我也曾看到有一些人一看到外国人或者是说英语的人就会跑上去打断别人,强行与人交谈。 如果你看到一个外国人在城市里迷了路,可能正在兜圈子,或者不时地看地图,那是一个与他交流的好机会。他会非常感激你,不仅仅是你会说几句英文,更重要的是你及时给他提供了帮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