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抗真菌药物进展与氟康唑合理应用ppt课件.ppt

发布:2018-07-28约1.53万字共1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消除半衰期 单剂给药伊曲康唑和活性代谢物羟基伊曲康唑半衰期分别为21和12hr 多剂达稳态后长达35-64hr 达稳态后活性代谢物羟基伊曲康唑长达27-56hr 血腹透均不能清除本品 伊曲康唑 药动学特点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二十四) 体内和体外研究证实本品较氟康唑、酮康唑有更广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MIC值 伊曲康唑---药动学特点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二十五) 剂量、剂型和血浓 伊曲康唑---药动学特点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二十六) AUC 单次200mg和200mg q12h×15天后数值 静脉注射200Mg×7天 伊曲康唑---药动学特点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二十七) 170例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接受伊曲康唑常规剂量预防感染,20例发生IFI,血浓如下: 20例感染患者中仅48%患者血浓度>0.5ug/ml,而余下未发生IFI患者100%血液浓度>0.5ug/ml(P=0.039) 20例中发生致死性感染患者血浓为0.120ug/ml,而未发生致死性感染患者的血浓为0.69.ug/ml(P=0.039) 另一研究选用伊曲康唑2周预防性治疗提示血浓<0.25ug/ml,感染发生率66.6%,而血浓>0.25ug/ml仅为15.8%(P <0.001) 伊曲康唑---血浓与效应关系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二十八) AIDS患者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应用伊曲康唑200mg/日治疗,当本品血浓>0.5ug/ml,治疗成功率65-89%。而血浓≤ 0.5ug/ml,成功率仅为44-48% 组织胞浆病治疗指南建议稳态随机血清浓度应不低于1ug/ml 曲霉治疗指南由于曲霉治疗周期长,故采用伊曲康唑治疗应测定口服后2-4hr血浓度。且应在0.5-1ug/ml 伊曲康唑毒性与血浓关系报道缺乏 伊曲康唑---血浓与效应关系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二十九) 由于对所有感染最佳治疗浓度尚未确定,故不主张常规检测 在组织胞浆病及曲霉治疗中推荐监测。前者血浓应>1ug/ml,后者应在0.5-1ug/ml 在预防性应用中血浓度应> 0.25-1ug/ml,可降低感染发生率 测定方法以HPLC法为主,可避免羟基伊曲康唑测定误差。(生物法可比HPLC法高出2-10倍) 伊曲康唑---血浓测定临床意义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三十) 伏立康唑由于经CYP2C9、CYP3A4及CYP2C19代谢。由于酶基因多态性, CYP2C19具有较大个体间差异,在种族有快慢代谢,个体间个体内也有较大代谢差异 口服给药吸收受胃内环境影响大 药物相互之间作用概率高,故血浓可受众多药物影响 伏立康唑(一) 概述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三十一) 一、构效关系 提高对曲菌靶酶的亲和力 提高在体内的抗菌活性 提高对曲菌和白色念珠菌CyP45014DM的活性100倍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三十二) 三唑类氟康唑的衍生物,属于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药,抗菌谱较氟康唑、伊曲康唑广,对曲霉菌属,念珠菌属,隐球菌属,皮炎芽生菌、和孢子菌等特别是对耐氟康唑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属及曲霉菌属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二、作用与用途: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三十三) 主要用于治疗侵入性曲霉病,以及对氟康唑耐药的严重侵入性念珠菌病(包括克鲁斯念珠菌)感染及由足放线病菌属(Scedosporium Spp.)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真菌感染。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三十四) 三.药动学特点 伏立康唑有口服及静脉给药两种剂型,口服生物利用度达90%以上,吸收受食物影响。 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与血浓度相似,其消除半衰期为6小时。 伏立康唑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酶主要是CyP2C19,次要代谢酶为CyP2C9和CyP3A4,肾排泄原形药物5%。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三十五) 四.非线性动力学 1、定量消除(零级消除) 2、典型米氏动力学——米氏消除 量(lnC)-时(t)曲线不呈直线。 3、 非线性动力学的特点 1) . 药物消除不遵守一级动力学,遵守米氏方程 2) . 药物消除半衰期随剂量的增加而延长 3) . AUC与剂量不呈正比,当剂量增加, AUC显著增加 4).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也不与剂量成正比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三十六) T1/2 AUC 剂量 剂量 各类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三十七) 4 .伏立康唑的一般动力学特点 由于伏立康唑的代谢具有饱和性,所以其药代动力学呈非线性。如果口服剂量从每日2次,每次200mg,增加到每日2次,每次300mg,AUC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