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4---2015学年下期高二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说明
A.秦国经济较其它诸侯先进?????????B.秦国政权聚敛资源能力强
C.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2.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写到:皇帝祭天是每年的大典礼,东汉以后规定祭天大典在国都南郊举行,都城布局逐渐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隋唐以后的中央官署逐步集中在宫城附近。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布局由东向西适应了分封制的需要? B.出于都城整齐美观的需要
C.为更好地适应皇权统治的需要????????? D.根源于儒家思想内容的不断丰富
3.
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他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A.已经威胁到皇权????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 C.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D.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4. “科举制在形式上初步实现了平等竞争,为大批的社会下层人士提供了一条凭个人努力而入仕为官的途径。”材料主要说明了科举制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实现了社会阶层平等
C.加强了中央政府执政力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5.
据记载,唐德宗建中二年规定:“给事中(唐代官职名)……分判省……凡是诏敕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说明“给事中”的设立
A.杜绝了皇帝权力滥用 B.削弱了丞相的决策权
C.有利于预防决策失误 D.实现了中央权力制衡
6.“秦国在征服六国的同时,就要使秦文化也征服关东诸国的文化。因此,秦朝采用了相关的有效制度,来保障秦国对六国的文化影响。”材料观点说明
A.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B.焚书坑儒保障了文化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文化的统一 D.郡国制实现了文化的征服
7.
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 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 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周天子已丧失“共主”地位 B.诸候间的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C.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8.
据《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反商……下车而封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后人称为“下车佳政”。由此可见,分封“杞、宋”两国
A.扩大了西周的疆土 B.旨在表彰大臣功勋 C.维护了边疆的安定 D.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9.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这里描述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0. 唐太宗曾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唐太宗旨意有利于
A.将纳谏引入中央机构中 B.健全中央监察机制
C.解决中央机制上的弊端 D.减少中央决策失误
11. 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12.下列各选项材料与结论之间理解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任御史时,认为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不合适,反复进谏,宋仁宗最终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 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 B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述了市民经济生活状况 北宋崛起一种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 C 朱熹:“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朱熹之“理”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D 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甲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宋朝时对外贸易的根本目的是传播文化
? 13. 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其重要内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