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测试题(详细答案版).docx

发布:2025-04-03约6.59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测试题(详细答案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静谧(mì)蜷伏(juǎn)黄晕(yùn)咄咄逼人(duō)

B.滑稽(jī)蹒跚(pán)干涸(hé)参差不齐(cī)

C.怅然(chàng)惩戒(chěng)称职(chèn)随声附和(hè)

D.莅临(lì)荫蔽(yìn)贮蓄(zhù)拈轻怕重(niān)

答案:B

解析:A项“蜷伏”的“蜷”应读“quán”;C项“惩戒”的“惩”应读“chéng”;D项“荫蔽”的“荫”应读“y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嘹亮烘托融洽引人入胜

B.纳闷脸夹吹嘘兴至勃勃

C.安祥摇篮静谧不可救药

D.气概帐蓬惩戒神彩奕奕

答案:A

解析:B项“脸夹”应写作“脸颊”,“兴至勃勃”应写作“兴致勃勃”;C项“安祥”应写作“安详”;D项“帐蓬”应写作“帐篷”,“神彩奕奕”应写作“神采奕奕”。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答案:C

解析:A项“不可救药”指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用在此处程度过重;B项“随声附和”指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含贬义,与语境不符;D项“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含贬义,用在此处不恰当。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删去“通过”或“使”)

B.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将“品质”改为“形象”)

C.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删去“不”)

D.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将“改进”改为“改善”)

答案:D

解析:“改进”和“水平”搭配不当,应将“改进”改为“提高”,而不是“改善”。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他的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是郭沫若,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繁星》等。

答案:D

解析:《繁星》是冰心的诗集,不是郭沫若的。

6.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比喻)

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排比)

D.“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夸张)

答案:B

解析: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答案: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案:随君直到夜郎西

3.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枯藤老树昏鸦

4.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答案:遥怜故园菊

5.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答案:一夜征人尽望乡

6.《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