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36T-1-3龄家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

发布:2025-04-06约3.56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3龄家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2022年12月28日,由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申请地方标准的立项,根据《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关于下达2022年第六批江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赣市监标函〔2022〕24号),批准《1~3龄家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制定。

2、起草单位

起草单位: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原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江西井冈蚕种科技有限公司。

3、主要起草人

姓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工作单位

任务分工

邓真华

副研究员

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执笔

郑蜀云

高级农艺师

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条款修订

钟利军

副主任(高级农艺师)

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技术指导

王军文

副所长(研究员)

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条款修订

俞燕芳

副研究员

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条款修订

杜贤明

副主任(研究员)

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技术指导

姚金宝

研究员

江西井冈蚕种科技有限公司

试验示范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1、蚕桑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人工饲料养蚕省工明显。

国内市场丝绸消费潜力正在释放,丝绸内销比重持续增加,我国正在由丝绸生产大国快速向世界丝绸消费大国转变。栽桑养蚕属于传统特色产业,亦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具有农村产业比较优势。但养蚕用工量大,占60-70%,尤其采叶用工占比大,制约了我省蚕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人工饲料饲养家蚕的最大优点是节省劳力,劳动效率是桑叶育的5倍左右,工效大幅度提高。

2、人工饲料养蚕减少用桑量,有效的缓解了种桑养蚕与粮争地矛盾,符合国家粮食安全及确保耕地红线大政方针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要牢牢的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多次强调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因此,桑园规模难以持续扩大,而采用人工饲料养蚕可不与粮争地,用桑量少。如果全国推广率达50%,可节约耕地600余万亩。

3、家蚕饲养受外界环境影响大,人工饲料养蚕杜绝了因外界环境引起家蚕中毒等事件,进一步提高了蚕业的稳定性。

全国各地家蚕中毒事件屡有发生,人工饲料养蚕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农药中毒等)和病原感染,实现规模化工厂化养蚕,对保障丝绸业原料茧供应有着极其重要性。

4、小蚕人工饲料育推广快速,而全龄饲料育还存在成本较高饲养成绩较低的短板。

小蚕饲料用量少,成本较低,小蚕人工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饲养成绩差异不大,推广普及块。而大蚕饲料用量大,成本偏高,且全龄人工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饲养成绩差异显著,还有待继续攻关。

5、小蚕粉体人工饲料育技术规程缺乏,影响推广进度和产业发展。

目前江西在加快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推广进度,而基层技术员与蚕农对人工饲料饲养技术没有掌握。急需制定小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标准,以规范技术操作,服务广大蚕农和科技工作者。制定小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可填补我省人工饲料育技术空白。

因此,江西建立1~3龄家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对推广人工饲料育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及提升江西省蚕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非常重要且必要。

三、主要起草过程

国家蚕桑体系九江综合试验站、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新型蚕桑高效种养关键技术研究》、省蚕桑体系等项目为本标准的制定提供研究基础和经费支持。通过多年来的人工饲料育关键环节技术突破,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取得成功,且效果明显。

项目组自2018年起,本单位科研人员对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效。重点研究了江西现有12个蚕品种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差异,形成一年四代人工饲料蚕品种选育模式,以改良选育出适宜区域性的人工饲料蚕品系;利用现有配方成熟的小蚕人工饲料和广普性人工饲料蚕品种(如桂蚕五号、优食一号等),开展适合江西地区的人工饲料蚕品种的筛选和评价;针对人工饲料育中小蚕发育不齐、人工饲料育环控因素、人工饲料易霉变、饲料加工技术与装备等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开展小蚕人工饲料育过程中温度、湿度控制、消毒、给料工序研究,优化人工饲料育关键工序及配套设施,形成适宜江西地区的1~3龄家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发表相关论文数篇,并在我省各蚕桑基地示范推广效果好,省工明显,产量稳定,茧丝质优、解舒率高、纤度细(达6A级生丝标准)。

2022年2月成立了《1~3龄家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标准编写小组,在试验研究结果分析、产区调研走访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外省标准的基础上,广泛听取蚕企、合作社、养蚕户和规模大户等意见,按照标准编写规范形成了本标准的初稿。2022年12月地方标准项目制修订计划下达后,编制组根据相关意见进行多次讨论和修改,形成了本标准的意见征求稿。

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