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南方鲜食枣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
PAGE5
《南方鲜食枣栽培技术规程》
地方标准修订说明
工作简况
(一)标准项目的来源、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参加单位和协作单位人员分工
1、标准项目的来源
2023年10月20日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同意修订《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等24项林业地方标准的复函”,将《南方鲜食枣容器育苗技术规程》(DB36/T1255-2020)、《南方鲜食枣主要害虫防治技术规程》(DB36/T1256-2020)、《麻姑鲜枣栽培技术规程》DB36/T1166-2019整合修订成《南方鲜食枣栽培技术规程》。
2、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江西省地处我国东部,国土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东、南、西三面为山,中部为丘陵,北部是平原,山地、丘陵等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8%,平原占12%。主要山脉有怀玉山、武夷山、大庾岭、武功山;主要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主要湖泊有鄱阳湖。江西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3-19.5℃,无霜期241天,年均降水量1200—1700毫米。自然资源丰富,特色产品众多。
鲜食枣具有果实皮薄肉脆、汁液丰富、味道甜美、营养极其丰富等特点,其维生素C含量是中华猕猴桃的2.5倍、苹果的70倍、梨的140倍,素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称,被称为“贵族水果”。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已由基本解决温饱转变为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多样性小康消费,枣果生产逐步从数量满足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鲜食枣以其外观艳丽、风味独特、脆甜味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而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南方鲜枣产业发展迟缓。在鲜枣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南方优势的气候条件受到忽视。和北方相比,南方的纬度和地理优势决定其温、光、水资源丰富,更适合鲜食枣的生长发育;南方的气候条件使该区降水较多,无霜期长,极端最低气温较北方高,鲜枣品质和产量应该比北方好。枣又是我省传统的栽培项目,有“铁杆庄稼”美誉,但目前存在鲜食枣的消费需求较大,因产品结构性失衡导致早期供不应求。江西省鲜食枣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缺乏合南方多雨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及相关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特殊的气候环境条件,对鲜食枣育苗、栽培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鲜食枣规范化栽培,引导全省经济林最终走上一条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健康发展之路,制定相关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制定江西省地方标准《南方鲜食枣栽培技术规程》,深入分析、研究、总结和归纳南方鲜食枣容器苗培育、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对规范种植,提升鲜食枣的品质,推进鲜食枣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项目参加单位、协作单位及起草人员
项目组成员单位包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博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标准起草人员:钟秋平、曹林青、郭红艳、张露、王森、余江帆、晏巢、袁雅琪、陈传松、周幼成、葛晓宁、王金凤、邹玉玲、邹璐、何铁定、周宗顺、曹丽仙、黎芳、陈圣天。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均为从事经济林方面的良种选育、繁育、丰产林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具有长期从事经济林产品开发研究的实践经验。以上人员参与了本标准的野外调研、国内外资料收集整理和标准的起草、编写和修改等工作。
(二)主要工作过程
项目立项后,为加强林业标准化工作和提升林业标准化水平,项目主持单位(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钟秋平教授级高工于2023年10月24日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召集项目组全体成员及相关负责人安排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并成立标准制定编制组。标准编制组对我国南方鲜食枣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鲜食枣苗木繁育、嫁接苗的容器苗培育等技术进行系统总结,为标准的制定准备材料。总结一线技术人员经验,归纳鲜食枣容器苗培育的技术。针对每一类型进行分析,同时查阅国内文献资料,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于2024年4月形成了征求意见稿。2024年5月开始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先后发送至:江西省林科院、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九江学院等单位征求意见。2024年8月上传至江西省标准化业务管理平台进行公示。
(三)制定(修订)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依据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本标准的制定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原则》为准则,并按其规定的格式、结构和内容编排,做到“科学、适用、可行”,适用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本标准参考了《LY/T2535-2015南方鲜食枣栽培技术规程》,同时结合了我省实际情况进行了细化和补充,增加了容器育苗等关键内容,以满足我省特定领域的需求。
(四)主要修订条款的说明
本标准规定了南方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