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及防护的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及防护的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及防护措施。方法 统计手术室内多种理化因素出现的危害性及工作人员身心因素产生的危害性, 并制定相应防护措施。结果 根据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 实施相关防护措施, 有效提高职业安全性。结论 基层医院手术室提高防护水平, 使得护士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有效提高护士职业安全性。
【关键词】 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
因为手术室工作具有较高繁重性及紧张性, 且无规律性, 而且各类生理、心理、生物、理化等因素产生一定制约性, 使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均会遭受一定影响[1]。手术室职业安全受到人们越来越高的关注, 如何对手术室护士实施良好职业防护, 确保手术室护士具有较高职业安全性在临床中具有重要作用。
1 手术室相关职业危害因素
1. 1 物理因素 ①锐利器械损伤:实施手术过程中, 往往应用到较多锐利器械, 例如刀、剪、针等, 且其往往会频繁的在手术中进行传递, 极易误伤到自己或他人, 且护士在术前准备或术后清洗时也往往会因锐利器械而出现损伤情况。②放射性损伤:应用X线检查在临床手术中较常应用, 手术室护士往往需要在X线下与医生相配合, 但是其往往并不具有良好防护意识, 或是无完善防护设施。③紫外线损伤:经紫外线实施空气消毒方法在基层医院应用较为普遍, 且其安装未完全具有合理性, 往往导致护士处于紫外线下手术损伤。④电损伤:在手术室内大部分仪器均为电动性, 电源插座未形成良好保护, 线路过于老化, 无充足用电知识, 而且无足够的维修人员, 无法进行及时维修, 导致出现触电事件。⑤噪音因素:手术室内往往均配备监护仪、麻醉机、电刀、电动吸引器等, 其产生的噪音往往会导致手术间存在噪音超标现象。长期处于此环境内工作人员往往在心理及生理上均受到一定损害情况。
1. 2 化学因素 在手术室内往往应用到各类化学消毒剂, 使之在空气、物体表面、器械上大量存在, 此类化学消毒剂往往会导致人体皮肤、呼吸系统出现不良反应。手术过程中应用高频电刀完成切割, 实施电凝止血等均会出现化学烟雾, 造成头痛、头晕等症状。
1. 3 生物因素 因为手术室具有较为特殊性工作, 护士需直接与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等相接触, 受到感染几率明显上升, 尤其是针刺损伤, 对护士造成极为不利的损伤, 由此引发的感染疾病更造成多种病变, 例如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
1. 4 生理及心理因素 由于临床医学技术不断发展, 高端技术应用到临床手术中, 导致手术室护士大量增加了工作量, 手术开展时往往具有连续性、无规律性, 护士频繁进行轮班, 生物钟遭受紊乱破坏, 而且长时间进行手术导致饮食无规律性, 在空腹状态下进行手术操作往往导致体能过度消耗, 手术具有较特定站立姿势, 尤其危重患者在抢救时, 节奏较快, 导致护士心理压力过大, 而护士人员短缺, 导致工作更为繁忙[2]。
2 防护措施
2. 1 提高护士防护意识 针对手术室护士, 需加强职业伤害教育培训水平, 新护士在上岗前必须对此项内容进行有效教育, 手术室相关业务管理及培训学习过程中均需将此项工作当做大事开展, 此乃关系着护士安全性的重大事件。通过手术室提高防护意识, 增强知识教育, 以便将护理职业伤害下降到最低程度。
2. 2 制定健全防护措施 合理制度在工作中起到操作规范标准作用。手术室需将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实施, 由于护士是出现针刺伤、感染及提高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因此合理制度对于保障护士职业安全具有较明显的基础性作用。
2. 3 物理伤害因素防护 手术实施过程中, 护士在进行相关配合时, 需根据体内物质隔离法予以相关防护。在传递刀、剪或其他锐利器械过程中, 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传递手术刀、缝针时需放缓速度或将刀、缝合针放置到弯盘内进行传递, 将针头进行安全性处理, 严防双手回套针帽。不可对准术者或其他人, 在传递时注意集中精力。手术完成后防止锐器与其他器械出现混杂现象, 手术缝针及刀片等均需放置到防刺容器内, 避免清理器械过程导致自己遭受损伤。刺伤后需及时挤血予以清水冲洗且以碘伏进行消毒处理, 及时报告医院, 并进行评估, 确保受伤护士接受合理治疗。紫外线消毒过程不可止入内, 而入内需中断消毒, 经消毒后需立即通风。电器需定期检修, 保证自身安全。
2. 4 化学因素防护 药物应用浓度需合理调整, 避免浓度过高, 所应用化学消毒剂需集中放置到通风状况良好的室内, 密封避免逸出。化学消毒剂应用过程中防止直接接触, 若触及到口罩、帽子及手套上, 需及时应用流水反复冲洗, 将损伤降到最低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