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5-04-05约3.15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描写诸葛亮借箭经过的段落。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习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能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研读文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对比阅读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有胆有识,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智慧人物的敬仰之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习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具体体现,感受其人物形象。

能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课文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感。

5.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模仿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思考: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他。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二)精读课文,体会神机妙算(20分钟)

1.学习借箭准备部分(第2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诸葛亮在借箭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船:二十条,每条船配三十名军士。

幔子:用青布幔子遮起来。

草把子:一千多个,排在船的两边。

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做这些准备?

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迷惑曹操,让他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从而为成功借箭创造条件。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2.学习借箭经过部分(第39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性格特点。

思考以下问题:

诸葛亮是在什么时间去借箭的?(大雾漫天时)

诸葛亮是如何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

小组合作,研读文本,从文中找出描写诸葛亮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分析:

语言描写: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引导学生理解笑着说表现出诸葛亮的自信和胸有成竹。他早已料到曹操在大雾天不敢轻易出兵,所以才如此镇定。

动作描写:

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分析掉过来仍旧擂鼓呐喊逼近等动作,体会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他这样做是为了让船两面受箭,增加受箭的数量,同时也进一步迷惑曹操,让他误以为吴军要正面进攻。

神态描写: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抓住吃惊笑着说等神态描写,对比鲁肃和诸葛亮的不同表现,突出诸葛亮的镇定自若和神机妙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诸葛亮借箭的经过,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总结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体现:

知天文:了解三天后必有大雾。

懂地理:熟悉长江水情,知道船怎样受箭最合适。

识人心:深知曹操多疑的性格,料定他不敢出兵。

晓战术:巧妙安排船只,让船两面受箭,增加受箭数量。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紧张、刺激的气氛,以及诸葛亮的从容自信。

3.学习借箭结果部分(第10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借箭的结果如何?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箭:十万多支

周瑜:自叹不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