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提问式的教与学.doc

发布:2017-01-28约6.6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江门市2006年度优秀教学论文评选 参选论文封面 学 段: 高中 学 科: 化学 学 校: 江门市新会陈经纶中学 作 者: 王震宇 题 目: 关于新课程中进行设疑教学的思考 电 话: 6313322 关于新课程中进行设疑教学的思考 (王震宇 广东江门新会陈经纶中学 529100) 内容提要 本文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中常用的“设疑教学法”的问题。论文从教师的“设”和学生的“疑”两方面展开阐述,并将大量的教学实例和教育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还提出了要注意避免的一些误区。 关键词 设疑 新课程 素质教育 教学实例 设疑其实就是提出问题。设疑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还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更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一样,老师的责任不仅是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究竟应当怎样运用设疑引导学生学习,以及培养和激发学生设疑的技能的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师如何为学生“设” 思源于疑,疑贵于“设”。好的设疑,是在教师吃透了教材和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与学生的思维发展脉络而精心设计出来的。作为一线的教师,精心设计疑问,营造一种现实、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自主地、积极地进行思维。 1、设计发散性问题,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新课程标准》阐述了课程资源。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资源,师生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参与者、操作者和开发者。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发散性问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解决方案或创造出独特的方法,尽可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提高[1]。对于化学学科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是比较容易的。例如,两瓶无色溶液相遇出现红色,有哪些可能性?可用哪些方法区别浓、稀硫酸?类似这样的问题思维空间很大,所受束缚极小,有利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发挥和思维广阔性的训练。 又例如,在讲授“胶体的性质”时,首先提问:“《红楼梦》中尤三姐被迫害而吞金自杀,《白毛女》中扬白劳也受迫害喝卤水而死,大家想想,为什么吞金和喝卤水会使人死亡?”在课堂中,教师利用一些与化学相关的文学、影视和艺术等作品,还会使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师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设计变换问题,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在思考一个问题时,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变换,思维的变通性也是应变的能力。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转换思维角度,变换问题的条件、结论和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矛盾来理解事物的本质[2]。例如,学习有关浓度计算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把4克氢氧化钠固体加入46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浓度为多少?溶液中含水多少克?若将题目中的氢氧化钠变为氧化钙或氧化钠或胆矾又如何?这些问题训练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 又例如,对“二氧化硫”的教学,教师可设计一系列问题。(1)你能描述身边、生活中存在的二氧化硫吗?你知道什么是酸雨及其危害吗?(2)你能描述二氧化硫的有关物理性质吗?(课前分发给学生若干支收集有二氧化硫的试管)。(3)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特征(中间价态),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其应具有哪些性质?并尽可能列举你所了解的事例。(4)(教师演示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的实验)试说明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并与次氯酸、过氧化钠、双氧水等漂白剂的漂白原理比较有何不同?以上(1)、(2)点,学生通过预习、观察、思考、讨论,能积极回答。但是对于第(3)点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因学生受知识水平的限制,虽能回答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并能回答出课本中出现的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成三氧化硫的事例,但是不能再列举其它事例,为此教师应及时点击学生思维的盲点,变换问题,诱导启发如下:①常见氧化剂有哪些?(酸性高锰酸钾、过氧化钠、双氧水、铁离子、溴水等)并演示二氧化硫通入高锰酸钾、溴水、FeCl3溶液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写出方程式,得出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的结论。②演示二氧化硫和硫化氢两种气体混合的实验,分析得出具有氧化性的结论。显然,通过以上问题的变换,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表达的主体状态。 3、设计质疑问题,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代表着思维的本质特征,它是指运用新观点、从新角度去审视事物、反映事物,提出不同以往的见解。鼓励学生自由畅想,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引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