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统计数据的描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统计数据的描述 主要内容 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 平均指标 变异度指标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二、总量指标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总量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指标。 2.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指标. 1.按反映的内容不同,分: 总体总量:即总体单位数,由每个总体单位加总而得到的. 标志总量:是指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总和. 如:研究某地区的工业企业职工工资情况,“职工人数” “工资总额” 注意: 一个总量指标到底是属于总体总量还是标志总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变化,研究目的变了,总体和总体单位,总体总量和标志总量就会随之而变 一个总体中只有一个总体单位总量,但可以有多个标志总量,它们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 (1)时期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时期指标的特点 1.不同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 2.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3.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2)时点指标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某一时点的总量。★ 时点指标的特点 1.不同时点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 2.时点指标的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无关。 3.时点指标的数值是间断计数的。 (1)正确确定指标的含义与计算范围. (2)计算实物总量指标时只有同类才能相加. (3)使用统一的计量单位. (4)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平均指标要综合运用.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意义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也称为相对数。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说明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把社会经济现象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使原来不能直接对比的统计指标可以进行对比. 无名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通常表示为成数,系数,倍数,百分数,千分数等.对比双方为同类事物,性质、形态、计量单位相同 有名数:是指有具体内容的计量单位的数值.它有单名数和复名数之分.对比双方非同类事物,不存在可比性 (一)计划完成相对数 (二)结构相对数 (三)比例相对数 (四)比较相对数 (五)动态相对数 (六)强度相对数 〔例1〕 某公司2000年计划销售某种产品30万件,实际销售32万件。则:该公司2000年销售计划完成相对数=32/30=106.7%,超额6.7%完成计划。 A.计划数为绝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数÷同期计划数)×100% 适用于研究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或水平的计划完成程度。B.计划数为平均数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平均水平÷计划平均水平)×100% 适用于计划任务用平均数来表示的情形,例如:劳动生产力、单位产品成本、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等。C.计划数为相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数(%)〕×100%适用于当计划任务是用计划提高的百分数或计划降低的百分数规定的时候。如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百分数、产品的成本降低率、流通费用降低率。 〔例2〕某企业某种产品的产值计划要求增长10%,该种产品的单位成本计划要求下降5%,而实际产值增长了15%,实际单位成本下降了3%,则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为:产值计划完成相对数=115%÷110%=104.55%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相对数=(100%-3%)÷(100%-5%)=102.11% 〔例3〕某企业要求劳动生产率达到5000元∕人,某种产品的计划单位成本为100元,该企业实际的劳动生产率达到6000元∕人,某种产品的实际单位成本为80元,它们的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如下: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相对数=6000÷5000=120%(正指标)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相对数=80÷100=80%(逆指标) 水平法:若计划指标是按整个计划期的末年应达到的水平来规定的,用水平法。公式为: 计划完成相对数=(计划期末年实际达到的水平÷计划中规定的末年水平)×100% 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计划期月数-实际完成月数)+超额完成计划数÷(达标月(季)日均产量-上年同月(季)日均产量) 〔例4〕某种产品按五年计划规定,最后一年产量应达200万吨,计划执行情况如下: 要求:1.计算该产品计划完成程度 2.计算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解:1.产量计划完成程度=(53+58+65+72)÷200=124% 2.从第四年第三季度至第五年第二季度产量之和:42+49+53+58=202万吨 提前完成计划时间=(60-54)+2÷[(58-38)÷90]=6个月零9天 [例5] 某市某五年计划规定整个计划期间基建投资总额达到500亿元,实际执行情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