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明与发挥”唯物史观的两个中介理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马克思“说明和发挥”唯物史观的两个中介理论
摘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如何定位它还是莫衷一是。无论是将它归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原理甚至一个范畴,还是把它等同于唯物史观,都不足取。我们认为,它与马克思的社会建筑理论一样,都是“说明和发挥”唯物史观的中介理论。纵观马克思的文本,他多维度地对唯物史观进行了阐发,其中把社会比作建筑和有机体是两个最主要的维度:前者侧重揭示“社会是什么”,后者侧重揭示“社会怎么样”,两者贯穿唯物史观的始终,形成“说明和发挥”唯物史观相辅相成的两大中介理论。
关键词: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社会建筑;中介
中图分类号:B0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8-0064-07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哲学家李秀林呼吁还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后,不少学者投入到研究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行列,并不断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迄今为止,关于马克思有无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有机体是否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等早已不成问题,但对于马克思有着怎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的问题,还是莫衷一是。仅就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定位而言,理论界主要有两种倾向:要么扩大其内涵与外延,把它几乎等同于唯物史观:要么缩小其内涵与外延,认为“社会有机体”只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原理甚至一个范畴。缩小显然是不对的,扩大看似很重视,实则是取消。我们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其社会建筑理论一样(学术界又称其为上层建筑理论。马克思把社会比作一座建筑,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概念,再把二者与其它社会诸要素有机联结起来,侧重去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这里姑且称之为“社会建筑理论”),既非独立的理论体系,也不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单一原理。而是马克思阐发唯物史观的中介理论。
一、唯物史观的“说明和发挥”离不开中介理论
1.中介理论的哲学要义
从词面上来看,中介是指“在中间起媒介作用”。从哲学角度看,中介是指在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要素之间起联系作用的媒介。质言之,对立的两极通过中介联成一体。中介理论则是指不同理论或同一理论内部之间起居间联系作用的媒介性理论,或某一理论由逻辑起点出发到整个理论体系的建立都在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非独立形态的理论。
中介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黑格尔认为,作为事物之间联系和事物转化、发展的中介,是普遍存在的。黑格尔把与直接性相对的中介概念运用于认识论,批评那种认为普遍真理是直接呈现在人的意识面前。仅仅属于理智直观或信仰的对象,而无需以经验和逻辑思维为中介的所谓直接知识论。他认为,真理是经由一系列中介性、极其复杂的考察而得出的成果,这种成果在最后可能毫不费力地呈现于熟习此种知识的人的面前,实际上却只能是长时间生活经验和反复思索的产物,即一种中介过程的产物。但黑格尔的见解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他关于中介的论述有许多主观臆造的成分。
马克思主义的中介概念是对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中介的能动反映。在客观世界中,各种物质客体之间的联系纵横交织,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之网,中介就是该网的网上纽结,它们在不同物质客体间起着相互联系的作用。而对于每一个物质客体来说,中介则表现为其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环节或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从认识论来看,人的各种认识形式之间以及同一认识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的中介,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着的中介的反映。理论的概念、范畴及其体系作为客观世界不同领域、不同运动形式的反映,不是彼此隔绝、互不相干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经过一定的中介而联系和贯穿起来的。这里的中介是指反映客观世界不同领域、要素之间从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形式过渡、转化或发展的中间环节或过程的那些概念、范畴及其体系,抑或一种中介理论。任何理论体系的构建,都不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进程及贯穿其中的中介理论去实现。换言之,思维从整体上对客体的再现,不是关于客体的各种概念和范畴的简单罗列,而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全面的能动反映过程。这是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概念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每一概念都不是偶然地出现的,它与所有别的概念均由一定的中介沟通起来,通过判断和推理,展开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构建进程。
2.社会有机体理论和社会建筑理论是唯物史观的两大中介理论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这里列宁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核心理论的建构需要有中介理论的“说明和发挥”,否则就会过于抽象。
我国理论界早就有人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唯物史观中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