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DNA的提取、定量、酶切鉴定与PCR实验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 名:
学 号:
专业年级:
组 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名称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合作者 指导老师 评分 XX 教师签名 李某某 批改日期 2013-06-03 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数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实验目的PCR基因扩增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方法
3、了解和掌握紫外吸收检测DNA浓度与纯度的原理和测定方法
4、 了解质粒酶切鉴定原理
5、学习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质粒DNA的构型、分子量的大小
实验原理
35~70℃,一般低于模板Tm值的5℃左右),与模板DNA互补退火形成部分双链。
(3)延伸:溶液反应温度升至中温72℃,在 Taq酶作用下,以dNTP为原料,引物为复制起点,模板DNA的一条单链在解链和退火之后延伸为一条双链。
2、质粒DNA的提取:
(1)碱裂解法:
1)基于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存在差异:
2)高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均变性;
3)当以高盐缓冲液调节其pH值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复性并保存在溶液中,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可通过离心形成沉沉淀去除。
(2)离心层析柱:
1)硅基质膜在高盐、低pH值状态下可选择性地结合溶液中的质粒DNA,而不吸附溶液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
2)通过去蛋白液和漂洗液将杂质和其它细菌成分去除;
3)低盐,高pH值的洗脱缓冲液将纯净质粒DNA从硅基质膜上洗脱。
3、质粒DNA的定量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
1)物质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对光的吸收效应,且其对光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
2)各种不同的物质都具有其各自的吸收光谱。
3)A260/A280比值可以反应DNA的纯度。
4、质粒DNA的酶切鉴定:
限制性内切酶是DNA重组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基本工具。限制性内切酶能特异性地与一段被称为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特殊DNA序列结合,或是与其附近的特异位点结合,并在结合位点切割双链DNA。分子克隆中常用的为II类限制酶,其识别位点长度为4、5或6个核苷酸的反向重复序列。
5、琼脂糖凝胶电泳:
琼脂糖是一种天然聚合长链状分子,可以形成具有刚性的滤孔,凝胶孔径的大小决定于琼脂糖的浓度。DNA分子在碱性环境中带负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向正极泳动。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泳动时,有电荷效应与分子筛效应:不同的DNA,分子量大小及构型不同,电泳时的泳动率就不同,从而分出不同的区带(迁移速度与分子量的对数值成反比关系).
三、材料与方法以流程图示意
DNA的提取
3、质粒DNA的定量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
4、质粒DNA的酶切鉴定
5、琼脂糖凝胶电泳
四、结果与讨论①结果:实验数据、现象、图谱;②讨论:以结果为基础的逻辑推论,并得出结论。
Geldview有毒,切勿用手接触。
4、思考题:
(1)碱法提质粒中溶液I、II、III的作用?
答:溶液I:含有溶菌酶,葡萄糖和EDTA。溶菌酶具有溶菌的作用。葡萄糖可以增加溶液的黏度,维持渗透压,以保护DNA,防止DNA受机械切力作用降解。EDTA可以螯合金属离子,抑制脱氧核酸酶对DNA的降解作用,加强溶菌酶的溶菌效果。
溶液II:含有NaOH和SDS。NaOH提供高碱环境,使DNA变性。SDS能溶解膜蛋白而破坏细胞膜,解聚细胞中的核蛋白,与蛋白质结合为复合物使蛋白质沉淀下来。
溶液III:起缓冲液的作用,调节pH至中性使质粒DNA复性。溶液还提供了高盐环境,有利于变性的大分子染色体DNA、RNA以及SDS-蛋白复合物凝聚而沉淀下来,从而被除去。
(2)结合实验情况,如何提高限制性酶切的反应效率?
答:1)酶的选择:尽量选择粘端酶切和那些酶切效率高的限制酶。
2)酶量的选择:任何时候2种酶的总量不能超过反应体系的1/10体积,而且最大反应体系最好不要小于20μl。
3)底物DNA的纯度:严格实验操作步骤,尽量纯化底物,提取质粒DNA时使乙醇尽量挥发干净。因为主要污染DNA 的某些物质,如酚、氯仿、乙醇等均能抑制酶反应。
4)反应系统:构建酶切反应体系时,应该先加入缓冲液再加入限制酶,最后加入质粒DNA。因为反应缓冲液中合适离子强度可以激发酶切反应,提高反应效率。
5)反应体积:一般应尽量小,且酶切反应中甘油浓度应低于5%。
6)保温时间与温度:保温时间和温度应准确,温度的改变会使酶识别错误。
取0.2 ml PCR反应管一只
用微量加样枪加入灭菌去离子水6.0μl
?6?l ?12?l
将反应管放到PCR仪上进行扩增
加入2*Premix Taq 12.0μl
加入引物1-SO100 (1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