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区灾害与急救.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出血的病因及机制 1.血管壁破坏 2.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 3.凝血因子缺乏 (二)出血的社区救护 1.指压止血法 仅限于身体较浅的部位,易于压迫的动脉,适用于头、面部、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主要用于临时急救,在指压止血的同时,必须做好进一步止血的准备 1)头顶部出血 2)颜面部出血 3)头面部出血 4)肩部出血 5)前臂与上臂出血 6)手掌、手部出血 7)下肢出血 8)足部出血 2.加压包扎止血法 适用症:毛细血管出血和静脉出血 条件:无菌敷料,干净毛巾 注意事项:包扎的压力要均匀,范围应够大 松紧以控制出血而不影响伤部血液流动为度 禁用者:骨折、可疑的骨折、关节脱位或伤口内有碎骨片时 3.止血带止血法 适用于 不能用加压止血的四肢大动脉出血 1)橡皮止血带止血法 先提高患肢,尽量使静脉血液回流,减少伤肢的淤血肿胀, 2)布带止血带止血法 用布带、三角巾、衣袖等平整的缠绕在加有布垫的肢体上, 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 1.要严格掌握止血带的适应证,当四肢大动脉出血用加压包扎不能止血时,才能使用止血带 2.扎止血带的标准位置:上肢为上臂上1/3,下肢为股中、下1/3交界处。 3.使用止血带时,应首先垫上纱布,毛巾、衣服等,增加接触面积,以免造成神经损伤。 4.止血带的松紧应适度,要以出血停止,远端不能摸到脉搏为度 5.原则上应尽量缩短使用止血带的时间,通常可允许1小时左右,最长不能超过3小时。 6.止血带要有明显标志,包括使用止血带的开始时间和部位。 (三)出血的防护 合理膳食,劳逸结合,增强体质,使机体的造血,凝血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满足机体需要。 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和操作规则,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用指甲挖鼻孔、不嗜酒烟、高血压患者避免情绪激动 四、休克 概念: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的受损的过程,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分类 1)按病因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2)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低动力型休克(冷休克)、 高动力型休克(热休克) (二)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微循环的痉挛期。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兴奋,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脉压减小,尿量正常或减少 2.休克期:微循环扩张期,精神由兴奋转为抑制,神志淡漠或昏迷,感觉迟钝,皮肤发绀或出现花斑,四肢湿冷,血压进行性的下降,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并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代谢性酸中毒。 3.休克晚期:患者神志不清或昏迷,全身皮肤或黏膜发绀,出现紫斑,四肢湿冷,冷汗淋漓,脉细弱,血压低或测不到,眼底视网膜出血或水肿,全身有出血倾向。 (三)休克的社区救护 患者体位: 建立静脉通路 尽快消除休克病因 吸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 尿量的观察 第三节 社区常见急性意外损伤的预防与护理 一、骨折 概念:骨折是指由骨和骨小粱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所引起得到以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及骨擦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一)骨折的原因 1.直接暴力 2.间接暴力 3.积累性劳损 4.肌肉牵拉 5.其他 (二)骨折的分类 1.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2.根据骨折的损伤的程度分类 3.根据骨折端的稳定程度分类 4.根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 (三)骨折的临床表现 1.全身性表现 (1)休克:骨折部位大量出血,软组织严重损伤,剧烈疼痛以及合并内脏损伤均可引起休克, (2)发热:一般骨折体温在正常范围内,血肿患者可有低热,伴有感染时,可出现高热。 2.局部表现 (1)一般表现: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2)骨折的特殊体征 1)畸形 2)反常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四)骨折的社区救护 1.紧急处理 2.临时固定 3.避免再次污染 4.安全搬运 (五)骨折的预防 注意日常生活和运动安全,预防跌倒的发生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多食奶制品,豆制品、骨头汤等含钙高的食物 在家庭环境设施上注意安全 二、烧伤 概念:是指因热力、化学物质、电能、放射线等引起组织损害,包括皮下和黏膜,严重者可伤及肌肉。关节和内脏。 烧伤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3:1,年龄分布上以青年和小孩居多。 (二)烧伤深度的估计 一度烧伤:伤及表皮,无水疱、灼痛感 浅二度烧伤:伤及真皮浅层,水泡大,壁薄,局部红肿, 深二度烧伤;伤及真皮深层,水疱较小,创面呈浅红或红白相间。 三度烧伤:全皮层烧伤,甚至达到皮下、肌肉或骨等,形成焦痂,创面无水疱,可见树枝状栓塞血管。 (三)烧伤的临床分期 1.体液渗出期(休克期) 2.感染期 3.修复器(康复期) (四)烧伤的社区救护 1.脱离热源 2.小面积烧伤的处理 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