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 cold injury syndrome
概述
新生儿硬肿症
寒冷及多种疾病为致病因素
临床以低体温、皮肤硬肿为主要表现
重者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因和病理生理
1、寒冷和保温不足
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环境温度低时增加产热与减少散热的调节功能差,使温度降低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皮肤薄,血管丰富,易于散热。寒冷时散热增加,导致低体温
躯体小,总液量含量少,体内储存热量少,对失热耐受能力差,寒冷时即使有少量的热量丢失,体温也可降低
病因和病理生理
新生儿缺乏寒战反应,寒冷时主要靠棕色脂肪代偿产热,代偿能力有限
早产儿储存少,代偿产热能力更差
棕色脂肪是寒冷时主要的产热物质,依含量多少依次为:腋下→颈→肩胛→中心动脉→肾、肾上腺周围
病因和病理生理
饱和脂肪酸特点
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为成人3倍
熔点高,低体温时易于出现皮肤硬肿
病因和病理生理
2、疾病
能源物质消耗增加:
热能摄入不足:严重感染、缺氧、心衰、休克等
缺氧使能源物质的氧化产能障碍,即使在正常散热条件下也可出现低体温和皮肤硬肿
体温调节中枢受抑制:严重的颅脑损伤抑制未成熟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大于产热
病因和病理生理
3、多器官功能损害
低体温、皮肤硬肿
↓
局部血液循环淤滞
↙ ↘
多器官功能损害←缺氧 代酸→多器官功能损害
↓ ↓
皮肤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
水肿
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严重感染时
早产儿多见
多在生后一周内发病
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主要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反应低下 拒乳或吮乳差(不吃)
哭声低微或不哭 (不哭) 活动减少(不动)
心率减慢 呼吸暂停
临床表现
低体温
新生儿体温小于35℃为低体温
轻度:体温在30—35 ℃
重度:体温小于30 ℃,四肢或全身冰冷,心率减慢
临床表现
皮肤硬肿:对称性
硬:皮肤如橡皮样,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
色:暗红色或青紫色
肿:伴有水肿者有指压凹陷
硬肿发生顺序: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 棕色脂肪含量腋下→颈→肩胛→中心动脉→肾、肾上腺周围)
硬肿面积计算:
头颈部20% 、 双上肢18% 、 前胸及腹部14% 、 背部及腰骶部14% 、 臀部8%、 双下肢26%
临床表现
皮肤硬肿
严重硬肿科妨碍关节活动
胸部受累导致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
多器官功能损害
重症可出现休克 DIC
急性肾功能衰竭 肺出血等
辅助检查
血常规
动脉血气分析、血电解质
血糖、尿素氮、肌酐
DIC筛查
必要时作ECG、X-线胸片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病史:保温不足或有诱发本病的疾病史
低体温
皮肤硬肿
分 度
体温 皮肤硬肿范围 器官功能障碍
轻度 ≥35℃ <20% 无
中度 <35℃ 20-50% 无
重度 <30℃ >50% 常伴有
鉴别诊断
新生儿水肿
局限性水肿
早产儿水肿
新生儿Rh溶血病
先天性肾病
鉴别诊断
新生儿皮下坏疽
金葡菌感染
多见于寒冷季节
难产或产钳分娩史
发生于身体受压部位
局部皮肤变硬、略肿、发红、边界不清、
病变中央初期较硬以后软化,先为暗红色后为黑色,重者可有出血和溃疡形成
治疗
1、复温
目的:在体内产热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环境温度(减少散热或外加热),以恢复和保持正常体温
新生儿腋窝部皮下棕色脂肪含量高,寒冷时氧化产热,使局部温度增高,腋温高于或等于肛温
腋温—肛温差(TA-R)临床意义
正常状态下,棕色脂肪不产热,腋温—肛温差(TA-R)<0
寒冷时氧化产热使局部腋温升高,(TA-R)≥0
新生儿冷伤初期,棕色脂肪代偿产热增加,(TA-R)≥0
重症新生儿因棕色脂肪耗尽, (TA-R)<0
腋温—肛温差可作为判断棕色脂肪产热状态的指标
治疗
如肛温>30℃,TA-R≥0,提示棕色脂肪产热较好,可以通过减少散热使体温回升。
方法:将患儿置于预热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一般6-1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体温
肛温>30 ℃, TA-R<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