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蚕的一生(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docx
ADDINCNKISM.UserStyle教科版(2024年)科学三年级下册
《蚕的一生》教学设计
课题
2.6蚕的一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蚕的生长发育需要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湿度、食物等等。
2.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发育、繁殖、死亡这四个阶段。
3.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
科学思维:
1.基于观察记录,学会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
探究实践:
1.基于观察记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一生。
态度责任:
1.真实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2.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成果,善于倾听,相互学习。
3.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及时记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蚕一生生长发育的条件和过程。
难点:整理关于蚕的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资料。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关于蚕的知识,如“蚕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哪些变化?”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展示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蚕是什么样子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蚕的一生。
3.展示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外观差异。
4.提出问题:“蚕在每个阶段的外形和行为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观察和知识进行猜测和讨论。
5.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引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探索1: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或实物(如果有条件,可以提供蚕卵、幼虫、蛹、成虫的标本供学生观察)。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描述蚕在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外形特征、行为习性,并记录在观察表上。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引导学生了解蚕在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
探索2:了解蚕的研究方法
1.展示填写记录表、写观察日记、拍照片、画图、录制视频等研究方法的示例。
2.让学生讨论这些方法在观察蚕的生长变化中的作用。
3.强调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可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记录和分析事物的变化。
三、研讨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蚕在幼虫阶段为什么会蜕皮?”“成虫阶段的蚕蛾为什么不进食?”“昆虫的特征是什么?蚕蛾、蝴蝶、蜜蜂等动物为什么属于昆虫?”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他们对蚕的生长和昆虫特征的认识,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最终形成完整的结论。
3.提出问题:“还有哪些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蚕相似?它们在发育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拓展
1.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继续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蚕在每个阶段的详细特征和行为。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特征和发育过程的知识,拓宽视野。
3.强调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
课堂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在卵阶段,蚕卵呈扁圆形,初期黄色,后期黑褐色;幼虫阶段的蚕会吃桑叶,身体逐渐长大并经历蜕皮;蛹阶段的蚕不食不动,外形变为圆筒形,短粗,黑褐色;成虫阶段的蚕蛾白色,头上有触角,长出了翅膀,但不再进食。我们还学习了如何通过填写记录表、写观察日记、拍照片、画图、录制视频等多种研究方法来记录和观察蚕的生长变化。此外,我们了解到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将会孵化出新的蚕宝宝,继续这一生命的循环。最后,我们还拓展了视野,了解到其他昆虫如菜粉蝶、蜻蜓等也有一生的发育过程,但与蚕不同的是,蜻蜓没有蛹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亲历养蚕活动,已经对蚕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进行了观察记录,其中运用了多种观察记录方法,而其中更多的观察记录活动是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蚕一生生长变化的丰富资料,也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掌握了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以上这些在大部分学生的头脑中都是零散的,还没形成完整的认识。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梳理,以总结经验和发现规律,为其以后的学习研究活动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