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卷]山西省太原五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理试题含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牧童经济”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作一个取之不尽的资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温室效应 D.破坏性地震
2.下列经济模式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①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②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③围湖造田,开垦荒地 ④发展工业,随意排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题。
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
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5.“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6.“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水资的不合理利用 D.环境污染
7.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A. 甲和丙 B. 乙和丁 C. 甲和丁 D. 乙和丙
9.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受破坏的主要原因:
A. 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 B. 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造 D. 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右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消费结构,这种能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④水污染严重
A.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1. 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 ②营建速生薪炭林 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 ⑥加强交通建设
A.B. ②⑤⑥ C. ①②⑥ D. ①②③④
读“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箭头I表示的是:
①资金 ②信息 ③ 劳动力 ④自然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3.如果该图表示我国近十年东、西部间的产业转移,则:
A.箭头II不可能表示高技术产业 B.区域甲有廉价资和低成本的优势
C.区域甲将先进入高科技产业阶段 D.区域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迅猛发展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回答14-16题。
14.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 水分差异造成的 B. 热量差异造成的
C. 地形差异造成的 D. 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
15. 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A. 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 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 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D.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16.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日趋严重,关键是缺水,为了解决水资问题,行之有效的是:
A. 启动“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再从黄河引水到甘肃和新疆
B. 利用科技手段,增加山岳冰川融水量,使塔里木河水量增加
C. 限制畜牧业发展,使草场得到生息和恢复
D. 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