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药物生物转化 3、药酶诱导与抑制:联合用药时要注意。 (1)酶诱导:指肝药酶活性增强。 酶诱导药:凡能增强肝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生成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和双香豆素类药等。 (2)酶抑制:指肝药酶活性减低。 酶抑制药:凡能减弱肝药酶活性或减少其生成的药物;如氯霉素和异烟肼等。 第三节:药动学 (四)药物排泄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药物排泄。 1、肾排泄:大多数药经肾小球过滤排出,少数药在近曲小管经载体主动分泌排出。 (1)肾排泄药物的特点: A、尿药浓度高: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等。 B、尿药重吸收:如洋地黄毒苷。 C、竞争性抑制:如青霉素与丙磺舒。 第三节:药动学 1.肾排泄 肾脏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四)药物排泄 (2)影响肾排泄的因素: A、肾功能:肾清除率和肾小球滤过率成正比,肾功能不全或减退时,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消除减慢、血浆半衰期延长、可导致蓄积中毒。 B、尿液PH值:治疗中改变尿液PH值可改变弱酸性与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和排泄速度;如静滴氯化铵加快氨茶碱排泄。 第三节:药动学 药物经肾小球滤过后部分在肾小管重吸收,尿液的pH可影响重吸收 (四)药物排泄 2、胆汁排泄,具有以下特点: (1)胆汁药物浓度高:红霉素、利福平。 (2)肝肠循环:从肝细胞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再由肠吸收入血的过程;肝肠循环多,半衰期长,药效持久,如洋地黄毒苷和地高辛等。 第三节:药动学 肝肠循环 肝 胆 十二指肠 小肠 血液 第3节 药动学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药物的体内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滤过(filtration) 被动扩散(passive diffusion) 载体转运(carrier transport)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胞饮作用(pinocytosis) 1. 被动转运 滤过: 药物通过亲水膜孔的转运,在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作用下,许多小的、水溶性的极性和非极性物质的转运方式 被动扩散(简单扩散): 一级动力学过程 特点:药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转运;转运速度与膜两侧浓度差呈正比;不消耗细胞代谢能 大部分药物的转运方式 弱酸(Weak acid) 弱碱(Weak base) H+ HA A- HA H+ A- B BH+ H+ H+ B BH+ * The pH on each side of the membrane determines the equilibrium on each side 细胞外(extracellular) pH 细胞内(intracellular) pH 海得森-海森堡方程式(Henderson-Hasselbalch Eqn.) [解离型] log = pKa - pH [非解离型] pKa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 值 2.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零级动力学过程 特点:消耗细胞代谢能;逆浓度差转运;载体对被转运物质有结构特异性要求;有竞争性抑制现象;有饱和现象 易化扩散: 特点:对被转运物质有结构特异性要求;有竞争性抑制现象;有饱和现象;但不消耗细胞能量;顺浓度差转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指药物进入机体到药物从机体消除的全过程,包括吸、分存、生物转化及排泄 第三节:药动学 (一)药物吸收 从给药部位跨膜转运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1、给药途径 (1)口服给药:常用而安全 ①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粘膜 ②影响因素:药物崩解度、胃肠液PH值、胃排空速度、食物、首过消除 (2)舌下和直肠给药:与口服给药不同 ①口腔吸收:吸收快,无首过消除,但吸收面小,药物溶出难,如硝酸甘油 第三节:药动学 图1-22 首过消除示意图 首关效应 (First Pass Effect) 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因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现象。 一、药物吸收 ②直肠吸收:吸收面小,慢而不规则,大部份药不能完全避免首过消除,如水全氯醛 (3)肌内和皮下给药:是常用的胃肠外注射给药方法 ①吸收特点:可避免胃肠中酸、碱及消化酶的影响;可避免首过消除;给药剂量准确;药物效应快速、显著 第三节:药动学 一、药物吸收 ②影响因素 A、药物在组织间液中溶解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