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学设计-5.3.2 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1-教科版.docx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学设计-5.3.2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1-教科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学设计-5.3.2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1-教科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学设计-5.3.2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1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理解图像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性。
2.提升学生计算思维,学会运用图像处理工具进行简单编辑。
3.增强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信息素养。
4.强化学生信息伦理观念,正确使用图像信息,尊重知识产权。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图像信息采集的方法和工具,包括数码相机、扫描仪等的使用。
②掌握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如裁剪、调整大小、色彩校正等。
③学会使用图像编辑软件进行图像合成、特效添加等创意设计。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图像分辨率、色彩模式等概念,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图像格式。
②掌握图像编辑中的图层概念,能够进行复杂的图像合成和编辑。
③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图像处理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如图像修复、背景去除等。
④理解并遵守信息伦理,正确使用和处理图像信息,避免侵权行为。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演示,讲解图像信息采集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实验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技巧。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图像处理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图像处理案例,直观展示操作步骤。
2.教学软件: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软件功能。
3.网络资源:引入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图像处理学习资源和在线作业。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
-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照片或图像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图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获取和使用图像的?”
-通过展示不同格式的图像文件,如JPEG、PNG等,引入图像信息采集的概念。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采集和加工图像信息,以及如何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基本编辑。”
2.新课讲授
详细内容:
-①讲解图像采集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如数码相机、手机摄像头、扫描仪等,并展示实际操作过程。
-②介绍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界面和功能,如裁剪、调整大小、色彩校正等。
-③通过实例演示,展示如何使用图像编辑软件进行图像合成、特效添加等创意设计。
3.实践活动
详细内容:
-①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台计算机,并安装图像处理软件。
-②每组选择一张照片,按照老师讲解的步骤进行图像编辑。
-③学生在编辑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互相帮助或向老师求助。
4.学生小组讨论
详细内容举例回答:
-①图像分辨率对图像质量有何影响?如何根据需要调整分辨率?
-回答举例:“分辨率越高,图像质量越好,但文件大小也越大。根据用途调整分辨率,例如,用于网页展示的图像可以适当降低分辨率。”
-②如何在图像处理中去除照片中的杂点?
-回答举例:“可以使用图像处理软件中的去噪工具,如高斯模糊或锐化工具,来去除图像中的杂点。”
-③在图像合成时,如何保持合成图像的自然过渡?
-回答举例:“可以通过调整图层透明度、使用蒙版等技术,使合成图像的边缘过渡更加自然。”
5.总结回顾
内容: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图像信息采集与加工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图像处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片美化、视频制作等。
-提醒学生遵守信息伦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图像处理的高级技巧,如滤镜应用、动画制作等。
用时:45分钟
教学流程总用时分配:
-导入新课:5分钟
-新课讲授:15分钟
-实践活动:20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5分钟
-总结回顾: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图像信息采集的基本概念,如图像分辨率、色彩模式、图像格式等。
-学生熟悉数码相机、手机摄像头、扫描仪等图像采集工具的使用方法。
-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基本的图像编辑操作,如裁剪、调整大小、色彩校正等。
2.技能提升: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了图像合成、特效添加等创意设计技巧。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图像处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如图像修复、背景去除等。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了与他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