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洞顶地表裂缝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pdf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洞顶地表裂缝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
研究
王北华
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13
摘要:隧道工程在开挖过程中易发生地表裂缝问题,所以有必要对这种工程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明确隧道施
工过程地表裂缝具体分布情况和发展规律。其中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洞顶地表裂缝情况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避免
这种情况发生,需要深入地分析其产生原因,才可以采取妥善措施进行处理,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工程提供有效参
考。
关键词: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洞顶;地表裂缝;原因分析;处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E58
1概述隧道的影响。
2.2地层岩性
在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引起隧道洞顶地表
(1)第四系坡洪积(Qdl+pl)
裂缝的出现,不仅会给施工和带来巨大威胁,也会影
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状态,切面相对较为光
响运营的安全。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相关人员
滑,韧性处于中等状态,干强度属于中等,同时没有
加强了该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了更
摇震反应。承载力的基本容许值220kPa。该层分布于
好地处置这一问题,需要明确地表裂缝的产生机理,
挖方边坡上段,厚度1.5~3.4m。
以及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才可以全面提升工程质量。
(2)第四系残坡积(Qdl+el)
本文以墨临高速小寨1号隧道出口洞顶地表裂缝为例,
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状态,切面相对较为光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合适的处治措施。
滑,韧性属于中等,干强度也处于中等,没有明显的
2工程概况
摇震反应。承载力基本容许值240kPa。该层分布于挖
小寨1号隧道隧址区海拔高程1257~1359m,相对方段,厚度2.1~12.7m。
高差102m,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地貌,地形较为陡峻。(3)泥盆系下统(D1)
该隧道为分离式-小净距隧道,设计时速80km/h,左洞①砂岩:浅灰、灰黄、灰白色,细粒结构,属于
全长596m,右洞全长629m,隧道最大埋深约为110.5m,中~厚层状构造,全~强风化,节理裂隙处于极发育状
左右幅最小间距为25.84m,共设置1处人行橫通道。态,土夹碎石状,其中局部岩体较破碎,机械破碎后
2.1区域地质构造呈砂状。承载力基本容许值400kPa。
隧道所在位置属“滇西准地槽”。滇西准地槽区分②砂岩:浅灰色,细粒结构,理裂隙发育较好,
为“哀牢山构造带”、“墨江褶断带”、“滇西褶皱带”,砂质充填,岩体比较容易破碎,岩芯呈碎块状、短柱
隧道位于“墨江褶断带”内。隧道位于白土褶断束上状,碎块粒径3~6cm,短柱节长10~15cm,最长25cm,
(F5),断束由4~5条彼此平行,同方向同性质的断层采取率为70%,RQD为61%,承载力基本容许值600kPa。
组成,以地垒及地堑的构造形势出现,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