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软弱围岩隧道二次衬砌裂缝浅析.pdf

发布:2025-04-10约4.8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软弱围岩隧道二次衬砌裂缝浅析

摘要:本文通过谷竹隧道工程施工实例,有效的施工控制成果,浅析了隧道

二次衬砌裂缝原因及其影响,提出了施工中注意事项和控制要点,最终达到了质

量有效控制的目标的目标。

关键词隧道二次衬砌裂缝浅析

一、工程概况

谷竹高速高速公路竹山隧道位于湖北省竹山县内,隧道区属构造剥蚀侵蚀

低山地貌,海拔高程一般约为317~460m,拟建隧道近似垂向穿越一座山体,沿

线地形整体起伏较大。隧道进洞口所在斜坡坡角约25~35ordm;,坡面植被发

育,基岩多处出露,坡脚为一沟谷。出洞口所在斜坡坡角约15~20ordm;,出

洞口下方冲沟内见多级人工梯田,为水稻地。进出洞口坡面植被茂密。隧道进口

上方ZK156+600~ZK156+910段与竹山隧道进口古滑坡H5相交,隧道出口上方

ZK157+160~ZK157+360段与竹山隧道出口古滑坡H6线位相交,两滑坡周边地

貌呈圈椅状。

我集团公司承建的竹山隧道为分离式隧道(见平面示意图),左线起讫里程

为ZK156+460~ZK157+430,长970m(右线起迄里程为YK156+460~

YK157+425,长965m)。

谷竹高速公路25标段竹山隧道

工程范围平面示意图

左线:隧道进口

右线:隧道进口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合同段内区域断层、褶皱构造发育。由于受多期构造作

用的影响剥蚀严重。区域性的断裂为竹山断裂(F1),呈北西向展布,为北大巴

山褶皱束和武当山复背斜的分界断裂,北西延至陕西安康,区内长约130km,倾

向北东,倾角20~70°。断裂带内发育挤压片理和构造透镜体,区域上沿断裂可

见断层崖、断层三角面等断层地貌,但隧址区未见该断裂出露。

据物探揭露,F19断层于ZK156+780、YK156+780处与线位相交,倾向约

300°,倾角约40~70°。断层破碎带宽约50m,岩体极破碎。F20断层于ZK157+040、

YK157+100处与线位相交,倾向约280°,倾角约55~85°。断层破碎带宽约60m,

岩体极破碎。

隧道岩层倾向沿线变化不大,岩性为绢云母片岩,进洞口地层产状为

347ordm;∠30ordm;、洞身为10ordm;∠32ordm;、出洞口为2ordm;∠

31ordm;,岩层倾角逐渐变缓。

1、不良地质

根据钻探、物探和地表地质调查,本隧道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于进出洞口

发育两个较大的古滑坡。

进洞口不良地质:

进洞口上方约200m发育有“ZK156+700竹山古滑坡H7”,与线位交于

ZK156+600~ZK156+910段。该滑坡为古滑坡,目前古滑坡自然山体未见明显的

变形破坏特征,自然山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H7滑坡在空间上呈圈椅状,平面纵长约450m,横宽处约140~170m。后缘

高程469m左右,前缘高程327m左右,地形高差102m,主滑方向约88°。经稳

定性验算推测滑体主要为强风化绢云母片岩,由于受断层F19构造影响,岩体极

破碎且质较软,平均厚约25.4m,体积约169万立方米,属大型滑坡。滑坡体上

多为人工种植的庄稼及杂草,仅后缘松树发育较茂盛。目前坡体两侧及坡顶灌木

林立,无“醉汉林”,也未见明显的活动迹象。

该滑坡目前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自重+暴雨(饱和状态)条

件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对高速公路有潜在的安全隐患。

出洞口不良地质:

据钻探、物探勘测,出洞口边坡覆盖层、强风化层厚约4~10m,结构较松

散,开挖后自稳性差;下伏弱风化层岩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开挖后自稳性相对

较好。

根据地质调绘及物探勘察,出洞口上方约50m发育有“竹山隧道出口古滑坡

H8”,与线位交于ZK157+160~ZK157+360段。该滑坡目前自然山体未见明显

的变形破坏特征,自然山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该滑坡前后缘横宽约90~110m,

纵长约180m,据物探推测,坡体松散~稍密状碎石土厚约4~6m,易跨塌;强

风化层厚约4~12m,节理裂隙极发育,岩质偏软,自稳性也较差;下伏弱风化

层自稳性较好。由于隧道围岩顶板上部弱风化层埋深约20~50m,故滑坡对隧道

洞身围岩段开挖后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2、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进洞口坡脚下沟谷中见地表溪流,水量小,基本可忽略。离进洞口约

300m处发育一水塘,直径约30m,水深约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