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及管理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及管理对策
唐荣 (十堰市精神病院 湖北十堰 44201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2-0290-02
【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方法 2003~2007年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中,逃跑8例,用药过量出现恶性综合征2例,跌倒6例,咬舌1例,冲动伤人14例。在这些患者的治疗护理全过程中及时发现苗头,采取有效措施,使患者转危为安。结果 从近两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上述各种不安全因素有明显的减少。结论 精神科的护理安全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精神科 护理安全 隐患 管理对策
1 精神科安全隐患分析
1.1 患者自身因素
1.1.1患者精神科症状导致的安全隐患 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如被害妄想、难以消失的幻听、罪恶感、被控制感而出现的自杀、逃跑、伤人、毁物等行为[1];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住院治疗,逃跑不成后采用极端手段寻求解脱;情绪不稳,易激惹,因小事就出现冲动、伤人毁物行为。
1.1.2 患者躯体及心理方面的安全隐患 有发烧、疼痛、吞咽困难等疾病不能向医务人员正常反映,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年老体弱、机体功能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自我安全防范能力减弱,容易产生摔倒受伤;康复期患者常思念亲人,惦记家务或工作,担心家人不来接出院,趁外出检查之机逃跑等。
1.2 患者家属因素
家属不遵医行为导致的安全隐患 由于家属缺乏精神疾病知识,对护理人员的告知不重视、不遵守,刚住院几天就强行办理出院,或不负责任地对患者承诺出院时间,承诺无法兑现,患者容易冲动和暴力;借探视之机私自将危险品交予患者,比如小刀、打火机,硬币等。
1.3 护理人员方面
1.3.1 工作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在护理过程中,若观察病情粗心大意,患者出现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机械地执行医嘱,病情记录不详细;擅离职守,岗上睡觉;不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均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2 缺乏法制观念,轻视护理文书书写 有些护士法制观念淡薄,不能准确记录相关的治疗和护理变化,不能客观的记录病情,甚至凭感觉记录,以致于护理记录与医生的病程记录不一致或者记录千遍一律,不能反映患者的特有表现,使记录失去意义。
1.4 医护配合方面
1.4.1 医生对病情了解不够深入 不能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护理级别和防范的重点内容,使护士在防范时缺乏重点,疏于监管容易致患者伤人毁物。
1.4.2 医生对护士反映情况不够重视 对护士所反映患者的情况重视不够,药量过大或增量过快,极易造跌伤事件的发生;用药不准确或药量不够,极易造成某些患者精神症状迟迟不能控制,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机会[2]。
1.5 医院设施
1.5.1 设施方面的安全隐患 门窗设施不牢固或年久破旧,患者寻机破坏时容易发生逃跑事故的隐患。
有关配套设施不合理,如厕所、浴室台阶高,地面滑、缺乏扶手,心脑电图、B超室病房较远并位于开放式的楼层建筑,给看护患者带来困难,易造成外跑、坠楼的发生。
1.5.2 工娱疗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 工娱疗环境的设置要利于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开展的娱疗项目要适合精神病患者的特点。目前条件有限,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1.6管理体制
1.6.1 护理人员压力大 由于精神专科工作性质特殊,使护士心理压力过大,风险过多;夜班频繁,护士易产生疲劳感;低年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对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
2 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 提高整体素质
2.1.1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对新上岗人员加强培训,精神科护士除了掌握“三基”和“三严”外,还要具备精神科专科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还应具备一定心理素质和行为准则,如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医德、慎独精神、敏锐的观察力和心理护理能力。
2.1.2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增强责任心 指定一套完善、系统、有效、科学的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和探视制度等,并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坚持用制度管人,使护理人员能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增强工作责任心。值班护士要集中精力,经常巡视,对具有危险行为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2.2 加强管理,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