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干预.doc

发布:2018-01-28约2.35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干预 王剑萍 康志强(河南省洛阳荣康医院 河南洛阳 471013)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331-02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理工作潜在的安全隐患,并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我院精神科病人发生自杀、自伤、伤人、潜逃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区设施、病人行为、护理质量管理方面存在易造成自杀、自伤、伤人、潜逃的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应护理干预:①加强病区设施管理。②严格执行病区安全制度。③加强分级管理制度。④加强心理护理。⑤加强护士安全意识的培养。结论 针对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给予护理干预,保证住院病人安全,减少护理差错、事故,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精神科 护理安全隐患 护理干预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机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从广义的角度和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看,护理安全还应包括护士的执业安全,即在职业过程中不允许可承受范围之外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安全的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保证,提高护理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也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的标准。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精神科病房多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多数精神病患者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常有自杀、自伤、伤人、毁物、潜逃的可能。我科在病区设施、病人行为、护理质量管理及护理人员等方面作了初浅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安全隐患分析 1.1 病区设施管理隐患 ①病房设施不定期检查。 ②病区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 1.2病人行为管理隐患 ①新入院病人管理混乱。 ②未充分掌握病情。 1.3护理质量管理隐患 ①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②专业知识欠缺,发生意外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③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 2 护理干预 2.1加强病区设施管理 病房设施以确保病人安全为原则。病床单元的设施宜简单、实用、整洁、舒适,不得放置任何杂物。被套、枕套的系带不宜过长,以防病人撕拆作为伤人、自杀的工具。定期对病区内一切可能存放危险品的地方进行安全检查,不放过任何可疑点。病区电源开关统一设置在护士办公室管理。经常检查门窗是否完整牢固,电源插座是否断电,如有损坏、及时维修,维修使用的工具应清点带出病区,及时清扫现场,勿让病人逗留在旁,以免窃取刀剪、绳索等危险物品进行自伤、伤人。病室、办公室、治疗室、配餐室、物品储藏室等场所应随时上锁。病人洗浴时应有工作人员陪护,以防洗浴时发生摔伤、自缢等意外。 2.2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制度 护士要充分认识到医院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对规章制度的执行不能只流于形式,应使其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严格落实病区安全检查制度,做到对病人床单元每日检查。落实巡视制度,做到经常巡视,凡有病人活动的场所,都应有护理人员看护,确保病人在视线范围内活动,对病区病人情况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熟悉每个病人的病情、姓名、面貌及重点病人应注意事项。不定时、无规律巡视,以防病人掌握巡视规律而有计划地寻机进行自杀、伤人、潜逃等。尤其夜间和清晨是意外事件的多发时刻,护理人员必须振作精神,不得麻痹大意。厕所、走廊尽头、洗手间等僻静处都应仔细察看。落实探视制度,严禁探视时将各种危险物品带入病区。护理人员除仔细检查带入病区的各种物品外,同时还要善于观察病人探视前后心理和情绪变化。对特殊病人,要做好交接班工作,严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2.3严格执行分级管理制度 做好病人的分级管理工作 对兴奋、行为紊乱、冲动、自伤或伤人的病人,实行一级护理,安置在一级观察室内,24小时专人护理,活动场地限制在一级病室内。对精神症状已得到有效控制不会危害自己、他人的或病情稳定、康复待出院者实行二、三级护理,安置在一般病区内自由活动,有些病人视情况可实行开放管理。 2.4加强心理护理 精神疾病病人是自杀的主要高危人群,护士应对情绪低落、抑郁、有严重妄想、被控制感、易发生自杀、自伤等危险行为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严密观察病情及心理变化。用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理论知识采取个别沟通方式,及时疏导病人情绪,使情绪危机得到缓和。要经常与病人沟通,鼓励病人表达其内心想法,有针对性做好健康宣教,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避免用刺激性言语激惹病人,鼓励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