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考试的改革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考试的改革初探
摘要:针对高校现行考试模式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笔者以《结构力学》提高课为例,介绍根据力学课程的特点,实施考试改革的具体方案及实施情况。指出适应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课程考试考核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文中同时提出改革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结构力学;考试改革;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69-02
近年来,为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提出了将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型、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但是,研究表明,固守一成不变的教材、重分数轻能力等现象在国内工科院校课程考试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禁锢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现行的高校考试制度势在必行。
一、国内高校课程考试情况
课程考试是教学行为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和环节,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方式。课程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否真正发挥课程考试的功能,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课程考试总体上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沿用多年的传统考试模式与新时期高等教育目标的冲突和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
1.课程考试内容具有较大局限性。现行的一般做法是以规定的教材或讲义为基础组织考试,命题指导原则和具体方法单一。考试内容一般较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对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与此相对应,任课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填鸭式或满堂灌的单向教学方式,围绕教材照本宣科,学生不需要多动脑筋,只要上课记好笔记、考前死记硬背,一般情况下就能考出较好成绩。这样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僵化保守,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考试形式单一化。目前在课程考试中存在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一次性考试定论多、数次考试及综合评价少的现象。由于大学课程一般是每周一至两次课,课程考核安排在学期结束前进行,教学过程延续时间比较长,部分学生即使平时没有在课程学习上投入足够精力,只要在期末考试前进行短时间集中复习,突击学习、抄作业、抄笔记,就能应付,甚至得高分,考试过后,大脑一片空白。在很多学校,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迫于教学指标的压力,为了保证一定的考核通过率,教师也不得不迁就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投机行为。
3.成绩评定手段和方式单一。通过对国内高校课程成绩评定的现状进行调研后发现,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成绩评定基本上采取如下三种方法:一是将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所得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唯一评定依据;二是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各占一定比例(平时成绩比例一般占20%~30%);三是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辅之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过程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从科学性和合理性上来说,第三种方法相对好一些,因为该方法强化了对学习中间过程的评价和考核,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改善了其他成绩评定方法中存在的片面性。但是由于过程成绩的评定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很多情况下过程成绩变成了教师人为调整学生成绩的机动砝码,成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较低学生的翻身手段。上述三种主要形式都无形中受到期末考试“一考定乾坤”的影响。
4.考试信息反馈缺乏。传统的考试方式,注重考试过程的组织和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对试卷中反映的问题,很少反馈给参加考试的学生。考试(尤其是只有一次期末考试的课程)只起到了评定分数的作用,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果学生能通过考核,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找出自己学习方面的差距和不足,会对下一步的学习过程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分析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程度,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程,并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
二、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考试改革实践
高等学校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考试改革成为课程改革中必需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力学课程作为工科专业历史悠久的课程,其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均已形成了一些固有模式。经验和实践均表明,闭卷考试形式虽然有命题过程简单、阅卷过程客观、容易标准化等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传统考试方式所固有的通病。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力学课程考试改革难度较大,但随着教育体系、教学方式改革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