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机器人学 课程大作业 电机仿真.docx

发布:2017-05-03约1.99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机器人学》课程任务书 一、任务 采用Matlab或其他软件,对三闭环控制的直流伺服进行仿真调试研究,理解PID调节的原理; 二、任务要求 要完整写出方案及调试过程分析报告 姓名:赵晓磊 学号:1120130376 班级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2016年1月 北京理工大学 机电学院 一、模型分析 二、仿真调节 1. 电流环调节 (1)无反电动势,不加负载 P=0. I=0. D=0P=10. I=0. D=0P=10. I=10. D=0P=10. I=10. D=10P=10. I=20. D=0P=10. I=50. D=0 结论: 在没有负载和反电动势的情况下,电路为简单的电感电阻串联模型,经过简单调试,电流跟随效果较好。 (2)加入反电动势,但仍然不加入负载 P=10. I=50. D=0 电流速度和角度 结论: 加入反电动势后,电流跃升后降低至某一微小值,无法跟随上单位阶跃响应;同时,电机拥有较高转速,进而产生很大的反电动势,削减电路的电压净输入。 因此,空载情况下,即使电机转速极高,也无法产生很大电流 (2)加入反电动势,并同时加入负载Tl P=10. I=50. D=0 电流,速度,角度响应图 Tl = 1e-3 Tl = 1e-2Tl = 2e-2Tl = 3e-2 结论: 可以观察到,随着加入负载并逐渐增大,在不改变PID参数的情况下,电路的电流响应值越来越大。 可见,负载的加入使电机的电阻特性更加明显,同时,电机的功耗P=UI也逐渐增大。 2. 速度环调节 实际速度为w,为比较响应效果,Scope接w乘以反馈系数10/3000. P=1. I=0. D=0P=10. I=0. D=0P=10. I=10. D=0P=10. I=10. D=10P=10. I=20. D=10P=15. I=10. D=10 结论: 在电流环的响应基本可以跟随单位阶跃输入的前提下,调节速度环。系统的原始响应效果不好,依次加入P、I、D的调节,并反复做调整(大致过程见上表和上图所示),可以达到0.5s左右跟随输入并没有震荡和超调的结果。基本符合控制要求,继续进行位置环调节。 3. 位置环调节 P=1. I=0. D=0P=10. I=0. D=0P=10. I=10. D=0P=10. I=5. D=10P=2. I=5. D=10P=1. I=10. D=10P=1. I=20. D=10P=1. I=15. D=10 反复调节后,选择P=0.6. I=12. D=50,最终响应效果测量图如下: 结论: 三次PID嵌套的使用,使最外环的调节不那么困难,最终的跟随效果也比较理想。 在位置环的调节中,对PID各部分对系统响应效果的作用更加明显。 对该仿真模型而言,比例环节P=1都会引起较大的震荡和超调。可见比例作用大,可以加快调节,减少误差,但是过大的比例,使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甚至造成系统的不稳定。 积分环节的引入可以使稳态值与输入值近乎完美的拟合在一起,消除稳态误差。但是当I过大时,也会引起稳定性下降和动态响应的问题。 加入微分环节后,系统的动态性能得到改善,但不明显,对PI稍作调整后,再持续加大D的值,可以见到微分的超前控制作用的利好,超调和调节时间都明显减小。在仿真系统中,系统几乎没有外界干扰,D越大效果越好,但实际电机控制时,过大D会对系统的抗干扰性产生影响。 三、心得体会 在调节过程中总结出调节技巧如下: 1. 首先将PID设置为1,0,0,观察系统的??始响应能力。 2. 加大P直至出现震荡;若P过大,减小P直至震荡快要消失。 3. 如果存在静差,适量减小P(20%左右),逐渐加入I并使之递增 如果没有静差,加入D减小超调加快收敛 4. 消除静差,并同时保证稳定性后,考虑超调过大可加入D从小递增 5. 保证稳定、快速、无静差,反复调节参数。 四、参考文献 [1] 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设计,许文强,2012年5月 [2] 直流电机双闭环PI控制技术研究,姜文彪,吴坚,2012年6月 [3] 数控交流伺服系统三环整定及应用,施丽婷,黄筱调,杨勇,2006年7月 [4]基于Simulink的直流伺服电机PID控制仿真,李沁生,于家凤,2011年3月 感谢蒋志宏老师在电机建模、PID调节、电机控制原理等问题上的悉心指导和耐心答疑指正! 感谢组长陆胥坛同学及同组成员在matlab使用方面给予的帮助和讨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