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为主高校中人文社科类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探析及缓解对策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科为主高校中人文社科类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探析及缓解对策探究 摘要: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在工科为主的高校中容易滋生职业倦怠心理,深入分析这种职业倦怠的成因、表现及缓解对策,对促进这部分教师的身心健康与职业生涯发展,体现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美国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用来描述职业工作者因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疲惫不堪负性情绪状态,如情绪低落、身心疲惫、个人成就感低。①之后很多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历史学等不同角度对职业倦怠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一致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产生于工作压力巨大、工作负荷超重或是工作无乐趣等特殊背景下,人的亚健康生存状态。一直以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往往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标准,却忽视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与职业生涯发展,未能体现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进而导致教师群体出现职业倦怠心理。在工科为主的高校中,由于学校整体的办学方向的倾斜,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往往容易滋生职业倦怠心理
1当前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表现
在工科为主的高校中,多年来学校内部重理工轻人文的传统,普遍存在人文社科学科的性质“技术”含量不高,人文社科的教学成果也不容易被外界直接感知,国家、省内、学校给予人文社科的科研经费都很有限,一所学校内理工科教师的科研经费是人文学科教师所望尘莫及的,人文社科类的教师创收的途径只能靠讲课,而理工科教师创收的途径很多,同时学校对于人文社科类教师的考核评价、职称评聘标准并没有一点降低,在广大教师关注的职称评聘上往往是全校统一的标准,讲授人文社科方面的高校教师在工作保障、工作负荷、工作乐趣上感受到的职业压力很大。这部分教师既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又有高要求的科研任务,精力还要分担给研究出的成果能否发表核心刊物。人文社科类教师不但工作时间长、工作要求高、每天要做的事情多,其投入的热情、精力、时间等等都会转化为一种对比之下的负荷和压力。久而久之,对工作的乐趣必然逐步减少
2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人文社科类教师职业倦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高校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要求带来的巨大压力
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教学压力、评职称压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与日俱增。高校教师虽然没有中小学教师的升学压力,但现在高校教师已不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轻松、稳定、高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结构需要快速更新、劳动关系有可能发生改变,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预期被教师聘任制、评职称、学生评教选课等打破,这种岗位的不确定性导致压力倍增,人文社科类教师还要关注不断发展的学科知识、不断更新的教材内容、不断转换的教学方法等,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焦虑、身心俱疲状态。如果选择降低自己的标准必然引起自己、他人的消极评价,这样就会在心理上的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2.2人文社科类教师业成长的培养培训机制不完善
科技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知识的更新换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这些必然对教师队伍提出新的要求,要求高校教师适时更新知识技能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现行的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不完善,较难有外出进修、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工科为主的高校无法全力支持人文社科类教师的职业发展培训,无力满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工作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与教师专业成长跟不上之间的冲突,无疑会使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感受到很大压力,职业倦怠由此而生
2.3学校内部的管理方式与管理制度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校内部教师管理方式与教师管理制度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导致人文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这在所有教师关注的职称评聘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存在一刀切的倾向,评聘标准单一,重科研轻教学,重视数量指标,未能体现不同岗位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人文社科类教师的科研水平指标与理工科专业课教师不具有可比性,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政策性的缺乏、领导层的代表性,导致在学校所有的决策与管理活动之中,尤其在事关教师利益的若干重大问题上往往缺乏人文社科类教师的声音,使得这部分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的正当诉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不可避免地就会使这部分教师产生疏离感和被剥夺感,其投入的热情、精力、时间等等都会转化为一种对比之下的负荷和压力
不同岗位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2.4人文社科类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和自我规划意识不强
教师专业发展理应是一个非常自我的内在过程。教师个体是否具有自主发展的需要和动机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然而,鉴于目前工
显示全部